爸爸發現平常調皮的阿風今天很反常,因為他在擔心明天的開學日。隔天上學後回家,阿風跟爸爸說,今天老師跟我們講一句話,我們全班都笑了。原來我們老師也跟我們一樣緊張到胃痛!
這是瑞典自1970年代就盛行不墜的系列繪本《阿風》(Alfons Åberg),其中一本描寫阿風要上小學的故事概要。開學,尤其是到新學校,是件令人興奮又緊張的事,而阿風最開心的,是遇到了解他們、同理他們的老師。台灣的學校近年也不乏以各種表演或變裝活動歡迎新生入學,然而,只在開學日辦個「快樂開學日」的活動,真的足夠嗎?
讓小孩喜歡學校
我在去年人本札記「玩是最好的學習」文章中曾提到,路比一歲又兩週,在那年的10月開始上幼兒園時,老師就告訴我們「要讓孩子喜歡幼兒園、在這裡有安全感」。由於瑞典有給親職假,在小孩滿12歲或念完五年級前都可請領,且請領方式可用1/8、1/4、1/2、全天的方式(例如可以請領1/4天親職假,遲到早退一小時接送小孩),因此家長都會在小孩入學時至少請一週的親職假,第一天先用一小時的時間,老師邊和家長聊幼兒園重要理念、了解孩子,同時讓小孩熟悉環境,接下來則逐日漸進,例如第二天明確告知小孩爸爸或媽媽會離開廿分鐘(其實是在校內其它空間喝咖啡),再準時出現在孩子面前,如此建立小孩安全感之後,再慢慢變成半天、或家長陪小孩第一次在幼兒園午餐、再放手讓小孩變成可以到下午。而幼兒園也會將新生分開入學,一次照顧一個新生。像在第一學期末的家長會,老師讓我們看11月時錄的影片,當一群一歲到一歲半的小孩坐在沙坑玩沙時,旁邊就有一個適應較久的11月入學新生一直在哭,由一位老師負責抱著他看其它小孩玩。因為福利制度與幼兒園安排都如此體諒大人與小孩,因此,小孩可以花一到兩週的時間慢慢開學,同時也在這個過程中真的喜歡學校並且有安全感。
不只新生入學如此,當小朋友要由小班到大班時,還會有連續的下午,讓小班孩子到大班慢慢適應。由於瑞典幼兒園採混齡制(小班為一到三歲、大班三到五歲),因此會讓某幾個三歲的小孩到大班,漸進式地融入,再加上學校每週都有全校一起的活動(如路比學校週五有半天唱歌日),小孩原本就對其它小朋友不陌生,因此,當路比要由小班升到大班前,就很開心地跟我說:「我今天有去大班玩喲!」
用一年的時間幼小銜接
不僅幼兒園如此,瑞典小學設有零年級,用一年的時間幼小銜接。五歲小孩在上小學前,一樣也有到小學零年級熟悉環境的機制。除了安排小孩在就學前認識環境外,零年級在學什麼呢?先前我們每年暑假都回瑞典,我請在瑞典的台灣朋友幫忙詢問學校,有一次路比就跟著朋友家的大兒子去零年級,我則獲准參訪零年級跟一年級的班級。
零年級的課表是「集合(像幼兒園一開始都有的時間)——工作——下課——吃水果+老師朗讀時間——自選活動或跟一年級一起工作——午餐——下課——某個活動課——下課——點心時間」,看起來只有兩個「工作」時間(而且不一定是「上課」)!那天的「工作時間」,小孩在字母上塗鴨——光一個B字母,小孩只需幫大大的字母著色、在蜜蜂(瑞典文是bi)、車子(瑞典文是bil)等有B字母的圖案上著色;寫幾個C之後,只要找出C在哪裡就好。這只是少數「靜態」的活動(而且看似「靜態」,小孩也都可以自由走動),小孩也會玩跳繩(兩人甩繩讓同學輪流玩),邊數數,如此動態學數字。
在一年級的數學課堂就更妙了,老師借了體育教室。小孩有的趴在地上、有的看起來在玩牌、有的在跳繩,為什麼呢?
原來老師在數字的學習單上有不同的格子,小孩依照擲骰子決定今天他要做哪個數字,並在完成某個格子的活動後在格子上塗顏色。例如小孩擲到9點(可能是3+6),他就要在數字牌中找出9——包括阿拉伯數字9、IX、瑞典文的九(nio)等等,同時讓小孩知道數字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再來他要跳繩跳九下;再來要讓青蛙住在同一層的兩個房子,加起來數字是9(例如4隻青蛙住在5隻青蛙隔壁,這樣該層就有9隻青蛙)。像最後一題是很難的題目,我就發現會的小朋友就在教不會的同學,老師則負責看誰需要幫忙。
而零年級小孩不用抄聯絡簿,老師打字影印好貼在每個小朋友的本子上,小朋友只需要畫圖寫一句話——例如朋友小孩寫了「我們玩溜滑梯和××」,後面的字寫錯了,但老師不會圈出錯字。後來路比三年級在瑞典時,我才明白為什麼。老師說,「我看她拼字雖然有些拼錯,但只要我知道她是用發音在拼這個字的(以我朋友的小孩為例,他把「和」這個字och拼成ok,但讀音其實類似),我就不會指出來,以免打擊她的自信心。」
瑞典學校是用如此「慢學」、「好玩」的方式,讓小孩喜歡學校。因此,瑞典父母不用擔心小孩輸在起跑點、小孩不用提早學注音英文數學,而老師教學、學校安排與社會福利制度,都全心支持小孩與大人。也許,除了嘉年華式的開學日,我們能否思考更持續、且真的讓小孩每天都快樂上學的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