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當時年紀小,聽說貓熊被送來台灣,我看著四川與台灣在地圖上的距離,想著:「牠們跑到這麼遠的地方,不會想家嗎?」後來看牠們在電視上又圓又憨的模樣,也就忘了心裡的疑問,直到最近看到郝龍斌的臉書貼文:「應該把大貓熊當作是家庭中的一份子來照顧,而不是如有些人講是展覽品,要把生病的團團送回去。」團團生病了為什麼不能送回去?不過這跟郝龍斌有什麼關係,難道因為自己眉毛濃密,跟團團長得87%分像,就對牠特別關心?
查了新聞,當年國民黨「排除萬難」引進團團圓圓,那時的台北市長就是郝龍斌。他會出來罵人,是因為農委會(保育類動物主管機關)收到中國貓熊專家的來台申請,副主委受訪時說,當年約定貓熊是中國資產,在台灣展出,所以中國熊貓專家覺得有必要的話,可以帶團團回去治療。先不論團團圓圓屬誰,看來看去,這番話都很為貓熊著想,郝龍斌生什麼氣呢?他自己也說中國專家能提供貓熊更專業的照護,那麼這場誤會,想必是關心則亂,沒搞清楚狀況就森氣氣唄。
郝龍斌關心可愛動物的心情我理解,因為我也很關心動物。然而,我關心動物的方式,不是「愛牠就想親眼看到牠、親手觸摸牠,於是把牠關起來,這樣想看就看,想摸就摸。」曾經的我也是如此,直到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看完〈動物園放大鏡〉,才驚覺動物園的本質就是囚禁動物,而且「動物園裡的動物,經常出現異常行為,因為人為圈養造成動物不適死亡的動物更是不乏前例。」(註1)要是沒有動物園,我們就不會面臨團團在動物園裡生病的困境了。
話說回來,當初郝龍斌等人引進團團圓圓的動機是什麼?如果是復育,留在原棲息地才對,不該大老遠送到台灣;所以是為了展示吧。展示有兩種目的:一是賺錢,一是讓小朋友開心。能賺錢我們不反對,小朋友開心我們更是高興!喜歡親近動物本就是孩子的天性,讓他們學會尊重其他生命(不論保育類或一般生物),更是重要。
這讓我想到一則動人的故事:一位保育導引員為了讓小孩不怕毛毛蟲,就將毛毛蟲放在手上,邊走邊讓小孩看。有個小孩問:「毛毛蟲吃什麼?」導引員回答「葉子啊。」小孩又問:「牠吃什麼葉子?」導引員卻愣住了。小孩最後說:「不知道牠吃什麼葉子,等一下怎麼送牠回家?」(註2)
看來,我們想教小孩如何尊重生命,應該先讓小孩教我們怎麼愛護動物。所以,郝龍斌想讓大家知道他很關心團團,恐怕要先讓小孩教他什麼才是愛護動物。你看,貓熊是寒帶動物,送到亞熱帶的台灣,自然水土不服;牠們原本在野外棲地隨風飄飄天地任逍遙,豈知命運坎坷被移送空間狹窄、環境單調的動物園,一關14年;根本慘無人道(貓熊道)!
郝龍斌當年不懂東漂貓熊傷心難受覺得熱,但至少在團團圓圓生命的最後(註3),稍有良心的人都會想:牠們想不想回到習慣的棲息地?如果有人想讓牠們在臨終之前,回歸家鄉的懷抱;那我只能感嘆,如此情操,簡直和故事中的小孩一樣高貴。小孩說:「不知道牠吃什麼葉子,等一下怎麼送牠回家?」一切對生命的尊重、關懷與愛護,都凝縮在那四個字──送牠回家。
團團啊,你想回家嗎?
註1:出自《人本教育札記》192期
註2:出自《人本教育札記》192期 〈如何帶小孩認識動物、認識環境?〉
註3:野外熊貓平均約十三歲,最大二十六歲;人工飼養的貓熊,發配到國外的,平均壽命只約八歲。因此現已18歲的團團圓圓,已是十分高齡。(參考資料:《人本教育札記》192期〈貓熊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