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長於藝術世家,我一直覺得創作包含人生中很重要的真相。繪本是一種藝術的形式,許多人都會覺得繪本是給小孩看的,所以內容都是淺顯易懂,而且都應該要是快樂美滿的。上大學創作課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藝術其中一個主要的母題,就是苦難。我隱約知道他在說什麼,但當時太年輕,內心不想承認。創作的價值在融合我們內在深層的理智與情感,生命中的苦難最能體現這樣的情感。許多深刻的藝術描述的內容,都是關於人的苦難,包括給孩子聽的故事,以及給孩子看的繪本,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快樂王子》或《糖果屋》。
為什麼?因為人在面對生命苦難的時候是不分年齡的。死亡的威脅與痛苦,不會因為你是個嬰兒或是小孩,它就不會降臨。年幼的我們,只是無法理解和消化,為何這是生命的一部分。因此我們一直有個深刻的文化傳統,在探討痛苦和恐懼在人生中的意義。
幸佳慧老師是一個有深度的作家,你在她一系列的作品裡,也會重複看見她在探討苦難、不公義、死亡對小孩的意義。例如她的作品《希望小提琴》談的是台灣白色恐佈及政治犯被剝奪自由的歷史、《親愛的》描寫了孩子面對母親離世後的哀傷與韌性、《透明的小孩》談論無國籍移工小孩的困境與權利、《家有125》寫小孩與家中的寵物離別、《虎姑婆》寫女孩如何冷靜機智的逃離困境、《蝴蝶朵朵》則是關於兒童遇到性侵害的故事。
這些繪本的主題,沒有一個是輕鬆可口,但幸佳慧老師技巧地利用了繪本的文學與圖像結合的特質,建構了一個安全的情境。不論年齡大小的讀者,在繪本巧妙的安排與緩衝下,直視人世的痛苦。這帶來了人類情感深刻的共鳴,讓孩子深刻同理他人的苦難,或是溫暖地安慰了內心隱藏深處的傷痛,最後留下克服困境的意志與希望。《蝴蝶朵朵》在幸佳慧老師的創作中,更是嘗試鬆動社會對性、對性侵的迴避態度,讓社會正視這針對兒童的犯罪行為。
我們有幸得到佳慧的邀請,擔任《蝴蝶朵朵》的繪圖創作。與幸佳慧老師在創作互動的歷程中,我們看到很多她在故事情節安排、行文及構圖的細緻巧思。《蝴蝶朵朵》是一個創傷發生在小孩生命裡的故事。巧妙的是,幸佳慧老師並未給予這個創傷特別明確的命名和意義,她只是保持一個很開放的結局,告訴我們說即使受傷,我們還是能找回飛翔的力量。因為她希望朵朵並不只是一個故事,而應該是一個運動。這個運動,是因為我們去述說《蝴蝶朵朵》的故事而產生了意義。
人因為遭受痛苦,而產生恐懼,但卻因為訴說苦難,而產生力量。從我們失去希望的那一瞬間,從我們孤獨無助,無人知曉的困境裡,一步步地開始尋找語言、思索無解之事、克服恐懼,進而理解何謂知識、何處蘊藏力量。
悲傷和逝去的回憶不只存有痛苦,它同時包含我們深知這個痛苦後,期望未來的模樣。為何有人堅定不移?為何有人不畏恐懼?因為我們社會底下蘊藏深刻的悲傷與難以彌補的傷害,而深刻體認到的人,會付出生命的力量去導正過來。
幸佳慧老師看見了這份力量,所以她告訴我們:「《蝴蝶朵朵》不只是一個繪本,它是一個社會運動。」
這個保護孩子的運動,因為你的參與,因為你的認同,因為你去述說,所以產生了力量。這個繪本也因為你和小孩一起聽,一起讀,所以產生了意義。這份力量與意義是「我們共同理解苦難,而且也一定會共同面對苦難」。也許我們無法改變眼前的不安與混亂,但當我們和孩子一起看見一個深刻的故事,一起體會一個深刻的情感,當你與孩子之間建立一個牢固不斷的情感連結與承諾的那個時刻,群體中未來的苦難就開始改變了。
當我們和孩子共讀繪本的過程裡,我們和孩子在同一時空,同一脈絡,一起經歷同一件事。我們透過「共同注意力」(joint focus of attention),創造了我們與孩子共同的回憶,並對這份回憶有共享的情感和語言(註)。孩子在未來的人生裡重述這份語言回憶時,喚起的是與你共同建立、難以取代的情感,而且這份寶藏沒有人可以從孩子身上奪走。未來遇到困難時,除了眼前的壓力,孩子內心裡持續支持著他的,也是你曾經如何支持他的回憶與經驗。
這份透過共讀繪本《蝴蝶朵朵》建立的共同注意力,更是協助孩子向成人傾訴心裡困惑,甚至是遇到性侵後嘗試揭露的關鍵基礎。幸佳慧老師筆下的《蝴蝶朵朵》,沒有教條式的說教,沒有譴責受害者的情境,而是純然站在孩子的角度,同理孩子遇到的各種困難及各種難以為名的情緒。共讀《蝴蝶朵朵》讓父母與孩子對性侵害建立了共同的聯繫。在這共讀的框架下,給予孩子當下或是在未來揭露性侵所需的聯繫與語言脈絡。孩子需要知道身邊成人對性侵害的想法與態度,才能減緩說出性侵經歷時的恐懼與失控感。
但這不是一個人的事,也不是少數人的事。不會只有一部分的人努力,這些苦難及傷害就會從這個社會中減弱、消失。因為在這個群體之中,如果沒有共同的基本價值,傷害就會重複發生。如同一個學生無法獨自對抗升學的體制,一個家庭也無法獨自對抗剝奪權利的環境。當我們無法改變成績、成就的重要性優先於孩子權利與完整性的大環境,虐待兒童的行為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持續滋養、擴散的。
許多人都以為兒童性虐待只發生在某些我們看不見的角落,悄悄地隱密發生。但若我們仔細了解,就會發現這些受害者和加害者是每天和我們緊密生活在一起的。他們可能是你的同學、你的朋友、你的親人。我自己小時候在受害的過程裡,接觸到身邊很多人,發出很多求救的訊息。我時常在想,若身邊的人當時有多一份理解,這份傷害的重量今天會不會少一點?那是接近四十年前的傷害,但為什麼四十年後,相同的傷害依然在發生?是因為我們迴避去了解它,還是缺乏處理的能力?但我在內心深處有信念:雖然錯誤、傷害會發生,我們也有能力找到治癒的方法。
我們不是法律人,但我們談論法律的不足。我們也不是諮商師、精神科醫師,但我們談論性侵受害者心理的困境。我們亦不是警察,但我們談論加害人的犯罪手法。一切是因為我們意識到倖存者生存處境的複雜。如果我們想深入苦難深處,我們無法輕輕帶過,必須深入各個決定及影響倖存者一生中成長的不同層面,讓我們窺見人類苦難的一角,見證人類克服苦難的力量。
當然我們無法在一本繪本裡窺見所有事。所以過去幾年我們在台灣各地奔走、推廣、述說,希望能凝聚更多的力量,用更多的時間,推廣更多的知識。幸佳慧老師常說「放火」,信念與知識如同火焰,在人的心底放一把火,讓這把火焰傳遞、擴散,直到它成為我們保護孩子的共同價值與行動。
註:Jensen, T. K., Gulbrandsen, W., Mossige, S., Reichelt, S., & Tjersland, O. A. (2005). Reporting possible sexual abuse: A qualitative study on children's perspectives and the context for disclosure.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29, 1395–
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