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牧民
在〈請問韓愈先生〉一文中,王儷靜老師帶領學生對韓愈先生的〈師說〉提問。對韓愈(或〈師說〉本身)提問,顯然是王老師設計過也實作過的教案;王老師也強調,向作者提問,「不是期待向作者要答案,」而是「釐清我們關注的點和事物,整理想法,帶給閱讀理解新的力量。」
這個立意良好的教案凸顯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如果〈請問韓愈先生〉是一個很好的教案,那也是因為王儷靜老師是一個很好的老師;這整個從整理、釐清到獲得力量的過程中,韓愈的〈師說〉這篇文章完全沒有幫到忙;而韓愈呢?韓愈本人顯然是不能給答案的。
〈師說〉說了什麼?歸根究柢,它就是在說:「不懂的事,你得找老師問。誰是老師呢?懂的那個人。只要他懂,不管年齡、身份如何,他就是可以是你的老師。啊我為什麼要寫這些呢?告訴你,因為有一個人發現他不懂,知道要來問我喔。」
總之就是一句,不懂要問懂的人,有不懂的人來問我喔。
問了,有沒有答案?答案是什麼?或者,「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那「道」的答案是什麼?
他沒有要告訴你喔。王儷靜老師客氣了,沒有要逼〈師說〉給答案。事實上,它打從一開始,一千多年前,就沒有要告訴你。
一千多年來,〈師說〉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它讓讀它的人在還沒有獲得答案之前,就先認定老師好偉大,好值得尊敬,因為他們「傳道,授業,解惑」⋯。
那我們現在不妨問:一篇沒有答案的文章,究竟是誰有那個需要,堅持了一千多年,讓你非讀它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