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牛
啊,我想起來了;當時,聽到年輕人說「現在的道德都是看動機…」,我的耳朵就豎起來了,因為,馬斯洛的五大需求,講的就是人的動機啊!
一般人只記得「是哪五大需求」,卻容易忘記講這些所謂的「需求」是用來做什麼的;但說來也沒什麼,不過就是用來──用來解釋人的動機,所以,才被稱為「動機理論」呀!
比如說,古往今來的人,即使不太甘願,多半也還在遵守道德,那是為什麼呢?反過來說,人如果不遵守道德,應該也有他的動機;比如說,他認為「道德根本不該看動機」,而他之所以「不願看動機」,應該也還──有他的動機。
所以,「動機理論」的要義就是,不要隨便給人扣個「沒知識」、「沒規矩」、或「沒道德」的帽子:帽子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例如,我現在就很想給那年輕人扣個「不人本」的帽子:不看動機,那人還算個人嗎?同樣都是傷害罪,難道不用區分「故意」和「過失」?同樣都是殺人罪,難道不用區分「防衛」和「攻擊」?不去管動機,人和機器還有什麼差別、那人還算個人嗎?
正當我義憤填膺的時候,遠遠走來一人,叫做馬斯洛;一看見他,不用他開口,我就自己對自己說:不要亂生氣,要看看那個年輕人「不願看動機」的動機啊!
然而,到哪去找那個「不動機的動機」呢?哈,有「五大需求」放在手邊當做各種可能動機的源頭,還真有一點方便呢!
於是我就想,更衣室裡的那位年輕人,應該是「安全的需求」不滿足,對自己和別人都不大放心;但這是怎麼說呢?我想,他應該是覺得──
覺得如果要看動機的話,那就沒有一定的標準了;如果沒有一定的標準,人們就可以亂加解釋了;如果可以亂解釋的話,別人對我不道德就會沒事,而我對別人道德,又可能倒霉…
你看,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因為不敢接受「道德要看動機」,竟然一舉否定了道德(用他的話說,就是「我們現在的道德,背後的邏輯,根本就不道德」)!
這讓我嚇了很大一跳:原來,剝奪安全的需求(例如透過威脅恐嚇的教育方式),會讓人不相信「道德」!
雖然被嚇到(也許就是因此跌倒,而不是衣服沒換好),但我得感謝更衣室的年輕人,他讓我想起馬斯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