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歧視的生活──序言

沒有歧視的生活──序言
來源:freepik
note.detail.update
2023-01-09
note.detail.writer
楊佳羚
note.detail.translator
譯者
note.detail.interviewer
採訪者
note.detail.image_provider
提供者
note.detail.music_provider
提供者

「沒有歧視的生活」是人本札記的新專欄。在第一篇引言後,我想透過不同的故事,邀請大家思考我們生活中有哪些時刻歧視別人而不自知;社會中還有哪些制度與設十,仍以體制排除某些人享有基本權利。 (楊佳羚/「沒有歧視的生活」主編)

◎楊佳羚(高師大性別教育研究副教授)

「沒有歧視」是平等社會的基本條件。現在似乎沒有人膽敢直接說:「因為妳來自單親家庭,所以我看不起妳」卻用更幽微的方式說:「哇!看不出來妳是單親家庭的小孩耶!」這樣的句子表面上是稱讚,但實則屬於「微歧視」的一種。正因為生活中有層出不窮的歧視樣態,而促成本專欄的構想。

 

歧視的面貌

所謂「微歧視」,就是日常生活中有意或無意地以口語或非口語的方式,貶抑某些被邊緣化的群體或對這些群體展露敵意。

以種族歧視為例,我在歐洲求學時,沒有人敢對我說:「因為妳不是白人,所以比較劣等」卻會聽到有人說:「那些移民都崇尚大家庭,跟我們社會價值不合」。這種不以種族為基,卻以「文化」、「價值」為名的歧視,也被稱為「新種族歧視」或「文化種族歧視」。然而,學者也提醒,即便現代社會較常出現這類文化種族歧視,不表示以種族為基礎的「舊種族歧視」已經消失。舉例而言,台灣曾有立委說「應該檢查越南新娘身上是否有越戰毒劑的餘毒」就是明顯的以種族為基礎的「舊種族歧視」;如果以性別平等為名,認為應限制「較歧視同志」的中國移民入境,這則是文化種族歧視或是性別化的種族歧視(註一)。而如果對母親來自東南亞國家的學生說:「你媽媽『那樣』,你這樣很難得欸」,則是針對種族、階級或多元家庭的「微歧視」(註二)。

有些歧視,則不只出現在生活中言行互動的層次,而是法律制度造成的「制度歧視」。例如身為女性科學家的婦運前輩吳嘉麗在擔任考試委員時,明白糾正當時不准女性報考外交特考的規定,因為這樣的規定預設了女性難以攜家帶眷外派——這就是以考試制度排除女性的性別歧視。

 

沒有歧視的社會

想要達到沒有歧視的社會,需要的是持續的教育以及法制的改變,讓人察覺自以為的「善意」背後可能蘊藏歧視,並消除制度性的排除與歧視。例如台灣在婦運的努力下,促成民法修正;或是持續的性別運動改變社會氛圍;而以大法官釋憲的策略讓同婚合法化,則是以修法或立法來修正制度歧視。

台灣在近卅年修法與立法促使性別平等有相當的進步,如今更需要教育來深化社會大眾的平等意識、改變既有的觀念。吳媛媛在《幸福是我們的義務》談到「台灣的教育很『便宜』?」,我們習慣以一對多,重教師講述、學生背誦標準答案的方式,的確十分「省錢」,卻樹立了教師與知識的無上權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感甚至學習冷感、也無法培養思辯的能力。

我女兒國中時曾拿公民考卷的選擇題問我:「以下何種是『性別歧視』、何種是『性別刻板印象』」我仔細檢視後發現,同樣題型的問題在該張考卷出現不止一次!我跟女兒說:「這種問題我也選擇不出來,而且這張考卷明顯是老師用題庫選題。性別平等教育是要『有感』,妳的老師有跟妳們說過葉永鋕的故事嗎?」我女兒則回答我,公民老師只會大聲地念課文,叫他們畫重點。這種教育就是「便宜」的教育——老師不假思索地盲目選題、學生背誦答案卻不知其所以然,而性別平等教育只淪為表面功夫,無法真正改變觀念或改造社會。

近廿年來強調「績效」的教育評鑑制度也讓性別教育只能停留在「一魚多吃」的狀況,例如許多性別平等教育相關研究都指出,學校傾向以「不具爭議的議題」如:性侵害防治教育,舉辦全校大型演講,以便能同時符合「性別平等教育法」、「家庭教育法」的要求,同時能呈報多人次的成果。但較具爭議或需要以小團體或長時間來談的議題,如:性與情感教育、同志教育則較少學校敢實施,或認為做了也無法提報出「好看」的成果。

不止在中小學如此,現在大學越來越「向錢前」——例如,前陣子世新大學以「降低辦學成本」為名,打算停招或整併性別所,引起民間團體與CEDAW國際審查專家學者的關注。台灣全國149所大專院校中,只有三所性別研究所;相較之下,瑞典18所大學有9所設有性別研究系所;12所學院有1所設有性別教育系所(大學與學院的差別是,大學可以授與博士學位,學院只能到碩士)——亦即,全瑞典1/3的大專院校設有性別教育系所!然而,台灣竟然連首善之都台北唯一的性別研究所都不保!

也許有人說,「整併」不是滅所——然而,性別研究向來是個跨領域的學科,無論整併到哪個科系,都無法保持其跨領域的特色,且有被邊緣化的危機!在「全國三大性別所致教育部長的公開信」(註三)投書刊出後,也有人問:「大學不是強調自治,為何教育部可以插手?」事實上,整篇投書強調的是國家必須把性別研究與性別教育視為重點項目,長期規劃並投注持續的資源,這是教育政策與方針,並非救急式地短期補助。

我再以瑞典為例,在假消息當道,甚至影響國家大選之際,瑞典全面實施媒體識讀教育的方式是除了教師在職教育,亦設置豐富的教學資料庫,讓各級學校教師可以取用、修改為適合自己班級的教學內容。當我在瑞典就讀博士時,北歐五國甚至有國會預算資助的跨國性別研究機構,邀請世界知名性別學者開課,提供北歐及國際博士生到不同國家城市就讀密集式的性別課程。這些都是以國家資源長期投注性別研究或重要議題之教育的例子。

在這篇序言中,我以性別及種族為主軸談歧視的不同樣貌。然而,還有植基於階級、年齡、身心健全與否等諸多不同軸線的歧視。因此,接下來的專欄,將以故事的方式,帶讀者察覺到針對不同群體的歧視,並希望透過有感的閱讀過程中,深化讀者們的平等意識,讓我們能生活在沒有歧視的社會!     

 

註一::
詳見楊佳羚「性/別化的種族歧視」(上)(下),巷口社會學。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5/06/23/yangchialing-2/。

註二:詳見藍佩嘉《拼教養》第二章。

註三:全國三大性別所致教育部長的公開信 

note.detail.more

好好遊戲,好好相伴,好好長大
好好遊戲,好好相伴,好好長大

玩得越髒、貼越多 OK 繃的小孩,等於童年過得越快樂的小孩

李玉華 2024-01-11

教養
一堂與非行少年的文學課,也讓我們長出新的眼光
一堂與非行少年的文學課,也讓我們長出新的眼光

常言道,人本很疼小孩。這話是真的,所以當我們懷疑小孩…

編輯部 2024-01-01

愛的接力賽
愛的接力賽

管理員好奇為什麼是兩個女生照顧小朋友,我說我們是同志家庭。

黎璿萍 2023-09-01

成長藥
成長藥

「老師跟我說,喜歡女生這件事情,等到長大之後就會好了。」

黎璿萍 2023-08-31

死刑犯的人權:他們為何被冤枉?──專訪廢死聯盟執行長林欣怡
死刑犯的人權:他們為何被冤枉?──專訪廢死聯盟執行長林欣怡

死刑犯不就是罪大惡極的人,為什麼要談死刑犯的人權?

楊佳羚(高師大性別所副教授) 2023-07-01

獄中的死刑犯與獄外的死刑犯家屬
獄中的死刑犯與獄外的死刑犯家屬

我們不曾想要理解「壞人」,也不想知道壞人的家人如何過活。

2023-07-01

「壞人」的一百張臉
「壞人」的一百張臉

只要做錯事,一生皆罪人?

陳惠敏 2023-07-01

長成一個跨性別
長成一個跨性別

你自己認為自己是什麼就是什麼,不需要別人來定義......

楊佳羚 2023-05-01

跨性別的生活不便與相關平權政策教育
跨性別的生活不便與相關平權政策教育

有人擔心跨女侵犯了女性空間,但廁所安全與否在於空間設計

楊佳羚 2023-05-01

是福利保障 還是「做半套」?
是福利保障 還是「做半套」?

耗費大量人力檢視障礙者是否值得被幫助後,給的幫助卻常不符需求

楊佳羚 2023-03-01

身心障礙者的性權即人權
身心障礙者的性權即人權

「他願意跟障礙者在一起嗎?我不敢也不願意去找到這個答案。」

楊佳羚 2023-03-01

沒有歧視的生活──序言
沒有歧視的生活──序言

「沒有歧視」是平等社會的基本條件

楊佳羚 2023-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