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一個既簡單又複雜,既快樂又痛苦的過程,不論在自己或小孩身上,都可看到多種元素激盪的軌跡。這個專欄想討論的,是學習過程中人與制度、環境、物件等非人(non-homan)的纏繞和互相生成的效果,抽絲剝繭「人是怎麼學會的」這個大哉問。/主編:王儷靜
◎王儷靜(國立屏東大學教育系教授、多元教育家長協會秘書長、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
去年我們家小孩(下稱小七)升上國中,進入12年國教總綱所稱的第四學習階段,我們的生活有了巨大的轉變。開學第三天,小七在聯絡簿的「評量欄」寫上「數學小考」,很快的,「作業欄」也佈滿了各科作業,每天少則2樣,多則6、7樣。小考如何準備?琳瑯滿目的作業遇到困難,找誰求助?實際的問題直直朝我們走來。小七的在校時間不算短,7:20到校,16:20離校,若還要補習、課輔或安親(包含作業),一天的工時加路程超過12小時,七年級就如此,很難想像到九年級「補全科」時會是什麼樣子。
家人的生活是連動的,我的生活也跟著掉入第四學習階段的漩渦。除了研究和教學本業、各式諮詢會議、非營利組織參與、家務之外,我的工作新增了「家教」一項,處理作業和測驗卷的疑難雜症,以及時不時提醒「先寫完作業再玩」的囉唆。12年國教總綱我讀過好多次,也帶領老師們做過不少素養導向的課程設計,然而,一直到當了家教,才深刻體會基本能力和素養導向混雜的威力。我以三個第一次段考的練習題為例,邀請大家一起想想七年級生的學習是怎麼一回事。
題一(國文)
根據兒時記趣的內容,可推知作者沈復在當時的年紀與下列何者最為接近?(A)弱冠之年(B)周晬之年(C)耳順之年(D)始齔之年。
題二(數學)
從王田交流道到中港交流道相距5公里,今每隔500公尺,設立一個告示牌;每隔300公尺設立一盞路燈。如果告示牌和路燈一起出現時僅能設置路燈,則全程共設立了_____ 盞路燈,_____ 個告示牌。(起點不必設)
題三(公民)
某高中張姓男老師偷拍同校劉姓男老師如廁,被害人發現遭偷拍時大受驚嚇,並通報校方處理。張老師辯稱是出於惡作劇心態才做出此舉動,但被害人不接受該說法。關於上述事件,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此狀況適用《性別平等教育法》(B)此狀況適用《性別工作平等法》(C)兩名老師皆為男性,因此不會構成性騷擾(D)既是出於惡作劇,劉姓老師應該放寬心胸看待。
就國文題來說,七年級生需要知道兒時記趣主角的年紀、4個選項所指的年齡區間,或者要能刪除不是兒童年紀的選項。平常我們並不會使用這些詞彙形容年紀,學生需要記憶才能選出正確答案,如果考「高中教育階段的年紀和下列何者接近?及笄之年、志學之年、破瓜之年、弱冠之年。」除了記憶和練習,好像也沒有更好的方法。這類學習在第四學習階段變多,範圍也變廣。我們經常先把東西背起來,過一段時間理解才會跟上,然而,記憶和練習可以處理某些學習任務,但只憑這兩樣,很難跟上現今社會對學習的要求,或是在素養導向政策時代生存。
要解上述數學問題,七年級生不僅要知道單位換算、植樹問題頭尾算不算等概念,還需要知道最大公因素,以及題意繪圖、驗算、判斷答案是否合理等技巧,單一基本能力是不夠用的。隨著學習階段上升,解題時得同時運用的認知工具越來越多,工作記憶的運算量越來越複雜。我們如何學習同步多工具學習的能力?我們如何發展和累積學習的過程和成果?對於七年級生來說,他們如何走到這裡?
公民是最難的一題,並非因為它是有情境、需要判斷適用概念的素養題,而是它離小七的生活太遠。要回答這一題,不僅需要知道《性別平等教育法》和《性別工作平等法》的適用範圍,還要知道學校是教師的職場,並從題意排除「男對男」、「校園」、「偷拍」等元素。學生可從關鍵字猜答案,也可從題意分析,辨別元素的相關性。分析是回答這一題的基礎,13歲的小孩如何從生活和學校經驗發展出分析的能力?大人有辦法引導嗎?
國中生活和小學有點相同但也不怎麼相同,近三年的疫情將兩者之間的差距拉大,長時間的線上課程改變了小孩的學習節奏,但是小學和國中學習文化的距離還是在那裡。從小六的「時間自由」到小七每天跟作業和考試奮戰,從「朋友線上見」到追趕國中男生的同儕文化,從聯絡簿「只有國數」到每科都在聯絡簿上跳舞,從「分數自主」到校排壓力,從「衣著開心」到只能穿學校外套,好多例子都可說明上國中的文化衝擊。小六到小七不過一個暑假,小孩的身高也許高了一兩公分,體重增加一兩公斤,但是生活習性和學習狀態卻隔著一條鴻溝,從第三學習階段到第四學習階段,能夠銜接的,跨過去,不能銜接的,怎樣才能不讓他們掉下去?
將近一個學期的家教經驗推著我再思考學習階段這件事。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艾瑞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階段、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是用階段說明發展歷程、廣為人知的理論,每個階段並非斷裂,但其發展任務或特性皆可清楚界定。12年國教將學習分為四個學習階段:1和2年級為第一學習階段、3和4年級為第二學習階段、5和6年級為第三學習階段、7到9年級為第四學習階段、10到12年級為第五學習階段。假設每個階段小孩的學習內容和身心發展狀況有其特性、可清楚劃分,然而,這是一個合適、不容質疑的論述嗎?在每個學習階段,學生學習學校規劃的課程,學到課綱所列的內容或表現,學習是動詞也是名詞,然而,學習階段也跟文化、制度、認同有關,若學習被視為形容詞,會不會對於思考學習不斷變動的液態性質有些助益?例如國中生的自我探索、情緒素養、挑戰權威,或13歲美學。
我不記得自己如何處理上國中的文化衝擊,但再經歷一次,我可以肯定這絕對是值得探究的議題,而這個學習和上述三道題目,是完全不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