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網紅媽媽在臉書上發文(註)分享, 開學了想要調整11歲雙胞胎女兒的作息,徵求孩子同意後在小孩房間裝設攝影機,只有在睡前打開。文章曝光後,引起網友正反論戰。
有人評論裝攝影機是在監控小孩;有人則表示支持,「我房間也有裝攝影機,預防小小孩碰撞或發作時」、「我家也有放,而且也是經過小孩同意的」、「我家現在訓練孩子分房睡,也是晚上用平版的app來監看他們,他們知道媽媽不陪睡,但還是有在看著他們,他們隨時有事叫我都聽的到,小孩很有安全感睡的比跟我們一起還好!」、「除了安全問題,還能倒帶看小孩吵架時的過程,不然每次都各說各話」,引起許多媽媽的共鳴。
網路上這類發文很多,網友們的回應、討論與建議,是該收納進來的好用工具?還是該引以為戒的借鏡呢?我們這次就用這篇發文與討論串,來想一想。
想:討論有聚焦嗎?
看到這類教養文或前幾則留言時,大家會有一些自己的主張,不過隨著瀏覽的留言數越來越多,我們內心的主張常常會開始動搖:
「他這樣講好像也有道理…為了安全考量,裝監視器沒錯啊!」
「對啊!我又不知道人家家裡的情況,有甚麼資格評論呢?」
「正義魔人總是管到天涯海角,超討人厭的,我也不想當正義魔人!」
「人家小孩都沒說甚麼了,我算哪根蔥啊?」
我們在閱讀時,如果沒有忘記一開始的主軸,應該不難發現,這串討論早已有意無意地離開原本的焦點。
最初裝攝影機,是為了「確保小孩早睡」「省去媽媽進房探視或告誡小孩」,是「給媽媽方便」也「讓小孩有忌憚」的做法;怎麼後來改稱是為了「安全」考量?網紅媽媽拿出寶寶監視器做比喻,就讓我更困惑了。畢竟,發文談的對象是「11歲、意識清醒、沒有生病或行動不便等安全顧慮的孩子」,並不是「嬰兒或染疫需要隔離的病人」。
留言的網友可能是為了抒發心情,不是要討論事情,難免會失焦;但如果帶偏風向的是發文者,那我們心裡可以有個底。或許他不覺得自己是對的,但不想認錯,所以想辦法自圓其說或偏離主題;另一個可能是,他不覺得自己有錯,且對於自己舉例不合邏輯,也一無所知。
想:「監視」真的不是重點?
網紅媽媽主要論述是「在小孩知情且未提出反對的情況下,這樣不算監視」。
我們可以想想,海關的「監控系統」、提款機的「監視攝影機」、金融機構的客服電話「錄音」制度、大考時的「監考」、甚至產婦生產前肚子上綁上的「胎心音監視器」…這些錄影、錄音,當事人都知道,也沒有表示反對,但是並不代表「監控」或「監視」的行為不存在。
很多時候商店還會特意提醒消費者「對鏡頭微笑」,唯恐消費者不知道他們已經裝設了監視攝影機!在這種情況下,「監看」本身已經不是重點,「恫嚇」才是。
當媽媽說她並沒有要「監視」女兒的意圖時,也許媽媽的意思是,她不是要「看看女兒都在做些什麼」,沒有「不重視女兒隱私」。但她忘了「監視器」還有恫嚇的意涵,而這個意涵並不是安全感這三個字可以輕易抹滅的。
想:容易搭建的,也容易傾圮
媽媽表示,一旦女兒表示「不舒服」,她就會把攝影機撤掉。令人好奇的是,接下來媽媽要用什麼法子讓女兒早睡?
希望孩子早睡,這個期待本身沒有錯,但我們很少思考:如果孩子達不到,是為什麼?
是因為孩子不知道早睡對身體有什麼好處,還是孩子不想早睡,怕錯過晚上還有好玩的事;孩子不想早睡,因為根本不想早起上學,還是孩子想早睡,但爸爸媽媽規定玩具要收完才能去睡、想早睡,但是功課寫不完、想早睡,但白天玩不夠,捨不得就這樣去睡了、想早睡,但不知為何就是睡不著」(可能白天有什麼事掛在心上)…
孩子做不到一件事時,大人常常會覺得他們是故意的,但在孩子的「不知」、「不願」、「不能」之間,其實還有好多細緻的層次需要大人幫忙梳理,而解鈴還須繫鈴人,有時不跟孩子談一談,大人想破頭都想不出箇中道理。
如果我只是擺一台攝影機,規定孩子不准聊天亂動翻身,十點以前要睡著,我會不會因此錯過陪伴孩子解決他的困擾的機會?
退一萬步說,如果我的孩子說要在我房間擺一台攝影機,確認我沒有追劇追到太晚,以保有充足的睡眠。這樣,我會同意嗎?
註:「11歲女兒房內裝攝影機!」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