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伎倆(國小老師)
編按:關於教學現場,一般會想看到精彩的課堂故事,但很少有機會窺見一位用心教學的老師,是怎麼去琢磨設計出一堂課?這次我們的機會來囉!吳老師把他挖空心思的教法,包括怎麼教和為什麼想要那樣教,都在這篇文字裡一一剖白。他走的是一條「有感啟發」的路線,所以在課前常要模擬師生的對話,以期在課堂上能順利開展思辯的空間。
《拔一條河》(註1)是導演楊力州拍攝的一部紀錄片;近年,它也化身為一篇同名的小學課文,且就排在第一課(康軒五上)。教學如同拔河,儘管已教過數次,面對一群新小孩,我仍舊想著:如何在全新的賽事中,將自己和他們從「無聊」的那端,拔過來「有感」的這端,哪怕只有一點點也好。
既然有好看的紀錄片,何不先找來放給小孩看,作為引起動機?我很早就已放棄這個路線,理由無它:語文課的研究對象本該是文章,並非影像。如果必須先對電影有感,才能對課文有感,那是否意謂著,課文出了什麼問題;何況,誰說小孩投入一部電影之前,就不需要有動機?
以「質問法」引發語感
其實,無論是要研究課文或者欣賞電影,單就「拔一條河」此標題,分別針對「河/一條/拔」三個詞素,都可提出下列三個質問:
Q1. 明明拔的是「繩子」,為何叫「拔河」,而不是「拔繩」?
Q2. 一般的拔河比賽就只有一條繩子,何必強調「一條」?
Q3. 如果將「拔」字換成「拉」──「拉一條河」,也可通嗎?
接著來「品味」一下這三個問題。品味的要義不在能否找到正確答案,而是評估它們在課堂中可以引發的「有感效應」──深究哪一題之後,小孩對「該課/語文/學問/自己」會更有感?
Q1.:這題無非是想要追查「拔河」此一運動項目的典故,與本課內容及主旨實無相關。但小孩能否勇於提出,才是我的關切重點,因為這可是我們合力追求「有感」的第一課。或許可藉它當作投石,以利宣傳「做學問,需從無疑處有疑」的精神。
Q3.:「一字之差」很適用於調動小孩的語感;推敲琢磨時,可順勢融入課文的段落情境。
Q2.:它指的是比賽中的繩子嗎?還是在比喻流經甲仙大橋下的那條溪?想必蘊含作者的某種預示。相較下,此題最能製造小孩細讀內文的機會,深究的結果理當直扣寫作主旨,其「有感效應」明顯最大。
讓小孩敢開口質問
將三個問題定位好之後,下一步就要模擬課堂中的對話:
老師:看到「拔一條河」這個標題,你會想要問什麼?
學生:……
(設想:「一片靜默」是正常的;因為小孩尚未有過這種經驗,心裡不免有一些猶疑和擔心。)
老師:你們可能在想:不都是上完進度,才來問「有沒有問題」,其實是要我們回「沒有問題」;不然就是先發一張自學單,裡面列很多問題,要我們自己去找,上課再來對答案;哪像這樣,什麼都還沒有講,劈頭就叫我們提問題的?真的可以問嗎?問錯了,會不會有麻煩?(先將他們的感受說出來。)
發問本來就是學生的特權,要如何回應,則是老師的責任。難道你們喜歡反過來,一直被考試,那樣麻煩不是更大嗎?(表明老師的基本立場和態度。)
(通常這樣就能安小孩的心,稍等會有人率先發問。萬一都沒人講,老師再試著給出「一把鑰匙」。)
請想像你正要比賽拔河,手一握到繩子的瞬間,觸感竟是軟軟滑滑的──你一定會覺得很怪,麻繩不該是這個樣子!現在,就是黑板上這四個字「拔一條河」,同樣憑你的直覺,有沒有發現它哪裡很突兀?
學生:……
(耐心等待,會有小孩跳出來的;畢竟他們才小五,不至於已被搞成中二狀。)
學生:多「一條」怪怪的。(Q2隱然若現。)
老師:一般比賽的繩子都只有一條,很對吧?
學生:大家都知道的事,幹嘛特別強調?
(一定還有小孩沒跟上來,需要再拉一把。)
老師:誰可以舉其它的運動項目當例子,來類比這個「怪」?
(擴散「有感」:給不同小孩表現機會。)
學生:「足球」也只用一顆球;踢球就踢球,沒事不會說踢「一顆」球。
(見更多人躍躍欲試時,便可宣告這題的重要性,稍待討論。除了吊其胃口外,還想利用Q1,強化小孩「質問」的能力和信心。)
老師:運用這種「唱反調」的方法,還有什麼可問?(必要時,指明標題中的「河」字。)
質問之後,鼓勵猜想
學生:明明拔的是繩子,為何叫「拔河」啊?(終於等到Q1。)
老師:早該問了嘛,比賽中哪來的「河」?我就不信你們從來沒想過這題。
學生1:可能是把繩子比喻成河流。
老師:將「一道河流」拔來拔去嗎?
學生2:可能從前是在河裡拔。
老師:在河裡拔什麼?
學生3:我想到象棋盤上有「楚河漢界」。
老師:你是說,河道和拔繩的方向相互垂直,「河」是兩方進退輸贏的界線?這好像比較有道理,但重點是,我們能否從課文得到證實或反駁?
(帶學生朗讀過課文一遍,認寫生字新詞的同時,可確定Q1的答案並非本課主題,可請有興趣者另行研究。)
老師:現在,我們要回頭正式猜想「一條」這題。再複習一次,它不單指「一條繩」,因為──
學生:那是本來就知道的事。
老師:它也不可能是「一條河」,因為──
學生:很難想像要怎麼拔。
回歸文本,揣摩標題的意涵
老師:不然「一條」到底是在暗指什麼?
(追求Q2的真義。由於課文絕大篇幅都聚焦在「甲仙國小拔河隊」上,實在很不利於小孩聯想到,拔河隊牽繫的是全體甲仙災民的命運處境。即便如此,我還是會帶小孩逐段掃瞄課文後,才放紀錄片的部份訪談來看。)
學生:生命只有一條。
(待石破天驚的一刻,備以激賞回應,並乘勝追擊。)
老師:繩子也是只有一條啊?
學生:不一樣;繩子斷了可以換,但命就只有一條,死掉就沒了。
老師:從影片確實可以強烈感受到,甲仙災民努力拔著屬於他們人生的那一條河;但為何從課文就看不太出來?作者不就是導演?他真的沒有留下任何線索嗎?全國這麼多拔河隊,為什麼要特別記錄「甲仙國小拔河隊」的故事呢?
(引導小孩鎖定第二段和第五段,看出其中的關聯性:甲仙大人疼愛小孩的心意,以及甲仙小孩反饋給大人的感動。)
老師:所以,讀這一課,不能只看到哪件事情?
學生:「甲仙國小拔河隊努力練習,最後得到全國亞軍。」這件事。
老師:因為那就表示沒看懂什麼?
學生:他們拔的那「一條」,不是繩子,而是「人生」。
咦,「模擬對話」就這樣完了,不是還有Q3?那就等您也踩進課文的泥淖時,親身「拉、拔」過,才能體會何者比較有感囉!
註1:〈拔一條河〉這部紀錄片是以高雄甲仙國小的拔河隊為核心,記錄在2009年八八風災的重創之後,甲仙鄉居民重建生活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