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韓愈先生

請問韓愈先生
編輯部
note.detail.update
2023-02-24
note.detail.writer
王儷靜

學習是一個既簡單又複雜,既快樂又痛苦的過程,不論在自己或小孩身上,都可看到多種元素激盪的軌跡。這個專欄想討論的,是學習過程中人與制度、環境、物件等非人(non-homan)的纏繞和互相生成的效果,抽絲剝繭「人是怎麼學會的」這個大哉問。/主編:王儷靜

◎王儷靜(國立屏東大學教育系教授、多元教育家長協會秘書長、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

若有機會在小學語文課的課堂坐坐,經常可看到老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這一個詞是什麼意思?」、「這一段中主角做了什麼事?」、「為什麼主角會這麼說?」、「主角所處的環境如果改變,會導致怎麼樣的發展?」,這些問題看似五花八門,但回答都離標準答案不會太遠。對老師來說,學生可學習「正確」的課文訊息和理解,考試時可讓回答八九不離十;對學生來說,課文的閱讀理解好像只有一種方式,自由闡釋和延伸的空間,是不被鼓勵的。我詢問學校裡的孩子對語文課的想法,「剛拿到課本的時候,好想趕快把故事看完」,他們這樣說,「到了上課的時候,課文就變成工作了,要唸、要寫筆記、要寫大意、要回答問題,還要寫習作,好多工作喔!」

 

這個學習困境既鮮明又實在,有可能改變嗎?我們如何鼓勵孩子參與課文文本,讓互動變得更有意思,讓學習更具創造性?在教育系的大一課堂,我做了一個教學實驗,讓學生向作者提問,學習的過程和成果讓學生印象非常深刻。

 

韓愈的《師說》是高中文言文的必選文章,大部分高中生都會背誦,也能精確地翻譯「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意思。《師說》開宗明義指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句話成為社會大眾對教師工作的想像,也是教育系學生描繪教師專業的依據。在越趨多元和越需跨域跨界的現今社會,教師傳道的內容、授業的方法、解惑的關懷和從前有何不同?除了這三項,教師還需哪些重要的教育專業能力?我想讓學生重讀《師說》,以他們所知所讀或是生活經驗,向韓愈提一個問題。剛開始時,學生以無法理解的神情看著我,我先帶領試擬問題,再請他們自行討論。經過聚焦,全班整理出五大問題:

1. 
文中說「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想請問「惑—師—生」的關係為何?老師和學生處於不同的次文化,能理解學生的惑所在的歷史和空間脈絡嗎?而解惑的範圍包括書本的惑、人生的惑、認同的惑,或者其他?

2.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所指的道理是天下一致的,還是有不同的派別或階序?若是前者,有良師/不良師之分嗎?若是後者,如何尋找適當的老師?您認為師者對道的詮釋皆正確嗎?又如何處理師、生觀點的不同(差異)?

3. 
在《師說》的年代,知識指的是什麼?經典文籍、思想流派之外,巫醫樂師百工的知識如何被了解?如果士大夫沒有後設認知,不知道自己的不足,這種知識如何教導?巫醫樂師百工也有機會了解士大夫所學嗎?

4. 
在《師說》的社會,如何看待階級和性別的議題?「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適用在士大夫和巫醫樂師百工這兩種不同階級的交流上嗎?亦適用於女性的師生關係上嗎?那個年代的女生能否成為士大夫?

5. 
韓愈先生認為教育是改變社會的重要機制嗎?教師在裡面的角色為何? 

 

這些問題的形塑過程,對學生來說是新的學習經驗:「我從來沒有想過《師說》可以這樣讀」、「教育和所在的社會文化息息相關」、「我好像比較了解教學的複雜性」、「如果當時就有義務教育,韓愈應該不會有感而發寫這篇文章,我們高中也就不用背了」。在這個學習過程,我們和《師說》的關係變得不一樣,《師說》不是被動地等著被理解,透過我們的好奇和近代學說的連結,《師說》的閱讀長出較自由的詮釋空間,學生也體會了「向作者提問」的威力!

 

「請問作者」不是期待向作者要答案,而是透過這個過程,釐清我們關注的點和事務,整理想法,帶給閱讀理解新的力量,一起試試吧!    

note.detail.more

壽山村學習變身術
壽山村學習變身術

壽山國小參酌人智哲學看待孩子,並以七年發展論的觀點設計課程

陳珮文 2023-11-07

歡迎Seven來我家
歡迎Seven來我家

曾有的陪伴不會消失,最重要的是,接下來我們該怎麼生活下去?

諶淑婷 2023-08-24

因為養狗,我們學會生活
因為養狗,我們學會生活

淑婷養了一隻叫豆豆的狗,隨著小孩的出生,豆豆也逐漸老去...

諶淑婷 2023-07-01

「尋探老屋生命線」:親師生的教育行動
「尋探老屋生命線」:親師生的教育行動

有次四年級的登山課,孩子們在抵達南壽山觀景台後提出了問題

李宛倫、陳珮文、鄭珮妤(高雄市壽山國小 2023-04-27

請問韓愈先生
請問韓愈先生

王儷靜 2023-02-24

學習階段的「學習」,是形容詞、名詞還是動詞
學習階段的「學習」,是形容詞、名詞還是動詞

將近一個學期的家教經驗推著我再思考學習階段這件事

王儷靜 2023-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