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性侵長久存在於世界每一個角落,受害者的痛苦需要被看見,未來的傷害需要被阻止。在看過澳洲針對機構性侵進行全國調查的報告後,我們將目光轉向英國。不同的國度,同樣的傷痛,而英國又會怎樣面對這些沈痾,與社會暗潮的反撲呢?
◎徐思寧、陳潔皓(《蝴蝶朶朶》繪者,長期從事兒童性侵防治、創傷復原的研究與宣傳。一同成立「貓獅子工作室」,希望能為創傷復原路上的朋友給予支持與溫暖)
英國政府設立的獨立調查,源自一連串令人震驚的兒童性虐待事件。部分兒童性虐待指控追溯自幾十年前,牽涉多位政壇人物與影視明星。
當中最觸目是已故BBC音樂節目主持人吉米.薩維爾(Jimmy Savile)(1926-2011)的大量性侵指控。英國警方就此發起針對吉米.薩維爾事件的「杉樹行動」(Operation Yewtree),並在2013年發表調查報告《讓受害者發聲》(Giving Victims a Voice)。報告牽涉214名受害者指稱薩維爾性侵,其中34起指控薩維爾強姦或強制性交。報告也指出薩維爾曾在13家醫院裏犯下性侵行為,當中包括倫敦著名的大奧蒙德街兒童醫院(Great Ormond Street Hospital)。73%受害者的年齡在18歲以下。英國兒童保護機構「全國防止虐待兒童協會」(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Children, NSPCC)更指出,薩維爾的性侵受害者超過500人,最小的受害者只有兩歲。(註一)
當時英國社會的另一個焦點,是薩維爾事件曝光後不久,指控英國內政部在1980年代掩蓋權貴兒童性侵的爭議再次受到關注。已故的國會議員狄更斯(Geoffrey Dickens)曾於1983年,向當時的內政大臣列昂.布里坦(Leon Brittan)遞交一份涉及多名政要及知名人士的兒童性虐待檔案,但後來卻不了了之。布里坦稱他當時已經把檔案透過相關官員交給警察和檢察官。政府就此成立調查,並在2013年8月發表報告,指出內政部在1979至1999年期間保存了527份兒童虐待的相關檔案,而當中114份檔案「已遭摧毀、失蹤或找不到」。(註二)
大批重要文件失蹤,讓更多人質疑政府曾有人試圖掩蓋兒童性虐待的真相,最終逼使當時的內政大臣梅伊(Theresa May)在2014年7月7日成立「小組調查」(panel inquiry),並在次日任命資深大法官巴特勒.斯洛斯(Baroness Butler-Sloss)擔任調查主席。
調查主席任命的諸多爭議
然而調查的運作,並非自此一帆風順。
巴特勒.斯洛斯的任命沒有得到普遍認同,其中主要批判是指她的哥哥邁克爾·哈弗斯(Michael Havers)曾在1980年代擔任檢察總長(Attorney General),而這段時間正是前內政大臣布里坦收到兒童性虐待檔案的同一時段。倖存者團體及國會議員大力施壓,調查的主席斯洛斯在任命一星期後,因為利益衝突,辭去主席一職。(註三)
第二名接受任命的主席吳斐娜(Fiona Woolf),也同樣被指控與前內政大臣布里坦有交情。吳斐娜與前內政大臣布里坦住在同一街區,雙方夫妻曾五次共同聚餐。倖存者團體對吳斐娜的任命進行司法覆核,指控她不公正和缺乏足夠專業。(註四)因多方政治壓力,吳斐娜在上任後不足兩個月後辭任。
到底獨立調查的主席由誰來擔任,一直是大眾關注的焦點。這人選不但需要具備法律素養,也需要對兒童性侵案件有足夠敏感度,同時必須受人敬重,又不能跟英國政要有任何牽連,並且能應對媒體,而且能投入這個可能為期五年以上的龐大調查工作。
自第二任主席辭職三個月後,英國內政部在2015年2月任命紐西蘭高等法院法官洛厄爾.戈達德(Dame Lowell Goddard)擔任兒童性侵調查的新主席。戈達德曾擔任紐西蘭警察行為獨立監察局(Independent Police Conduct Authority, IPCA)的主席,在任內發表警方處理兒童虐待案件的獨立調查報告。戈達德也曾擔任聯合國防止酷刑小組委員會的成員。
調查的權限更依據〈2005年調查法〉(Inquiries Act 2005)升格為法定調查,大大增加了調查權力,包括有權要求證人出席宣誓作證,並要求機構提供任何必要的資料。然而,這法定調查並沒有權力判定個人或機構的民事或刑事責任。
戈達德剛上任時強調調查直接聆聽受害者聲音的重要性,並多次與倖存者團體會面。然而在戈達德擔任調查主席一年半後,在2016年8月提出請辭。
在戈達德離任前,英國媒體對她的薪資和假期作出不少評論。例如報導她的薪資不菲,每年薪酬方案超過英鎊50萬(約台幣1850萬),當中包括房屋津貼,以及她與家人往返英國及紐西蘭四次的機票津貼。《泰晤士報》更大篇幅質疑她擔任主席的第一年中,有三個月卻身處國外。(註五)在她離職後,有更多消息指責她種族歧視、不熟悉英國法制、霸凌工作人員、與工作人員不和、發脾氣等。
戈達德回去紐西蘭兩個月後作出反擊,反指控調查範圍太大、英國制度官僚、不容許她自由聘請工作人員、內政部優先任用公務員、資源不足等。(註六)
英國隨後召開內政事務委員會(Home-Affairs Select Committee)會議,討論戈達德的辭職。戈達德諮詢律師後拒絕出席,她更指稱自己受到英國媒體的惡意誹謗與攻擊。當時的內政大臣安伯·拉德(Amber Rudd)被問及為什麼戈達德辭去主席一職時表示:「她太寂寞了,她離開家鄉太遠了。」(註七)
英國內政部在戈達德辭職一星期後,宣布由原先擔任「兒童性侵獨立調查」專家小組成員的潔伊教授(Professor Alexis Jay),擔任第四任主席。
潔伊教授曾擔任「羅瑟勒姆(Rotherham)兒童性侵調查」的主席。羅瑟勒姆兒童性侵事件,在2013年報告發表時引來社會極大的震撼。調查報告指出當地一個小鎮,在1997至2013年期間,地方組織以毒品及酒精操控超過1400名少女,對她們施行嚴重的暴力與性剝削。有些受害兒童年僅11歲,他們受到多人強暴、綁架及販賣到英格蘭的其他城市,持續受到囚禁、毆打、強暴、被迫觀看其他兒童被暴力強暴。多項證據顯示,當地的警長、兒童福利部的官員、社工等不僅知情,但多次漠視受害者的求救。潔伊教授因為這調查,得到不少倖存者及政要的支持與信任。
律師團隊與顧問的請辭
不過,獨立調查團隊遇到的風波並沒結束。在第四任主席伊教授上任一個月後,調查的首席律師埃默森(Ben Emmerson)被停職。
這消息對很多倖存者來說,是重大的打擊。埃默森是國際著名的人權律師,在這次獨立調查成立的兩年來,擔任倖存者的代表律師,並得到倖存者信任。倖存者對他被無故停職感到憤怒。
埃默森律師被停職後提出請辭。媒體起初對埃默森律師的辭職有很多猜測,包括稱他與新任主席對調查方向意見不一,但雙方都沒有公開說明。後來更發現他的律師團隊早有成員在兩星期前已提出請辭。除他們外,另外還有最少四名資深律師,因不滿聽證會延期、對職權範圍有所異議、不滿獨立調查的領導而退出調查。
後有媒體報導埃默森律師的離開,是因為被指控在辦公室電梯性侵工作人員。律師埃默森的事務所就這性侵指控進行獨立調查,由高等法院法官史密斯爵士(Sir David Calvert-Smith)負責。史密斯爵士在三個月後發表報告表示,「沒有猶豫」地認為指控不成立。(註八)
調查的工作人員遇到指控時應如何處理,成為全國性侵調查的一項挑戰。擔任調查顧問的「全國童年受虐者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People Abused in Childhood)代表彼得·桑德斯 (Peter Saunders)表示:「有些人極度希望調查失敗。這調查已經歷太多挫折,遭到太多人的惡意中傷。」
而桑德斯後來也遭到性侵指控,辭去顧問一職。
性侵倖存者團體退出
眾多參與的工作人員及顧問受到政治攻擊、指控或承受巨大的媒體壓力,到底是被指控的人犯罪了,還是有人為了背後利益,搞破壞,沒有人知道。然而一連串的主席輪替及多名律師辭職,動搖了性侵倖存者的信心。
代表600多名性侵倖存者的團體「雪莉奧克斯倖存者協會」(Shirley Oaks Survivors Association, Sosa)經過兩次協商後,在2016年11月退出了調查。協會發言人形容這次獨立調查「慘敗」,是「拙劣的工作」。他對調查的獨立性提出質疑,稱183名工作人員中36名是內政部官員,由他們調查內政部是否掩蓋兒童性侵證據,根本存在利益衝突,而主席潔伊教授是從內政部空降的人選,曾擔任社會服務工作三十年,調查需由其他人擔任主席。(註九)
倖存者組織「白花艾芭」(White Flowers Alba),認同調查主席不應由社工背景的潔伊教授擔任,因很多社工沒盡保護受害者之責,並認為主席應由法律人士擔任。「白花艾芭」更表示理解「雪莉奧克斯倖存者協會」退出的決定,指出受害者在調查中被輕蔑對待,出席公開聽證會的受害者缺乏足夠的法律、諮商與金錢支持,公開聽證會也缺乏明確的時間表。「白花艾芭」早前更曾發動司法覆核,認為受害者被排除在調查之外,受害者的聲音無法被聽見。
其實很多受害者對能夠積極參與及出席公開聽證會抱有高度期待。例如有不少受害者想要出席公開聽證會給予證詞,讓自己的經歷被聽見和被嚴肅對待,但卻被轉介到「真相計劃」(Truth Project)分享個人經歷,證詞只被作為研究的參考。
另一個倖存者組織「組織及機構虐待倖存者」(The Survivors of Organised and Institutional Abuse, Soia),在2017年6月也因為不滿調查方向和不滿倖存者在調查中的位置,退出了獨立調查。他們批評調查「不符合設立目的」,倖存者「完全被邊緣化」,無法有效參與,並稱調查已演化為「非常昂貴的學術報告撰寫和文獻回顧工作」。(註十)
其中代表最多性侵倖存者的「梅多姆斯利少年看守所」(Medomsley Detention Centre)倖存者團體,強烈不滿調查拒絕接納受害年齡為十八歲或以上的受害者證詞。警方在2013年起的調查中,發現超過1650名受害者在這少年看守所拘留期間遭性侵及暴力虐待。很多受害者是十八歲前被關進看守所,但在十八歲後被性侵。倖存者團體表示,只有聽取所有受害者的聲音,才能真相大白。然而調查在2019年決定不把「梅多姆斯利少年看守所」納入個案調查,因為受害者大部分不是「兒童」。
暗潮洶湧的權力撕裂下,性侵受害者的福祉在哪裡?
自獨立調查成立以來,倖存者團體先後公開退出。有倖存者表示:「所有參與調查的受害者都付出非常高昂的代價。」給予證詞的歷程不但會喚起很多傷痛,而且很多非常私人及創傷的訊息會永久暴露成為公開資訊。有倖存者更形容自己像「活人祭品」,必須犧牲自己才能換取被聆聽的機會,才能讓虐待得以被揭露。
性侵受害者本應是調查的核心,任何調查不能帶來二次傷害,也不應期待受害者犧牲。政府過去已經辜負這些性侵受害者多年,國家獨立調查理應展現社會的共同價值,積極回應調查中出現的限制和困境,要不然調查只是成為權力鬥爭的場所。
英國的「兒童性侵獨立調查」,因為牽涉到政要的戀童癖集團指控,引發媒體的大幅報導。在這個過程中,可謂是血淋淋的政治鬥爭,整個調查過程持續受到極大挑戰。英國相對澳洲的全國兒童性侵調查,澳洲媒體與政府齊心面對與修正社會問題的態度與方向,使兩個調查的過程與結果上都大不相同。
在英國調查的經驗上,我們不得不思考幾個殘酷的現實:政府的制度,是否能有效阻止握有制定制度及執行制度權力的人掩蓋兒童性侵的證據?投入巨額資本的兒童性侵調查隱含著政治鬥爭角力時,我們可以在當中看見什麼?當調查的目的及執行,與倖存者的福祉背道而馳時,這份報告存在的意義為何?當倖存者團體已多次參與類似的獨立調查之中,卻得到如此結果,社會仍希望他們保持對公權力的信心,又會否是過分的期待?
註一:
Jimmy Savile abuse reports 'reach 500’. BBC News, 2 Jun 2014. www.bbc.com/news/uk-27621777
註二:The historical child abuse inquiries and what happens next. BBC News, 4 Feb 2015.
https://www.bbc.com/news/uk-politics-28189858
註三:Butler-Sloss steps down from child abuse inquiry. BBC News, 14 July 2014.
https://www.bbc.co.uk/news/business-28295282
註四:Legal challenge launched over abuse inquiry chair. BBC News, 22 Oct 2014.
https://www.bbc.com/news/uk-politics-29719090
註五:Abuse inquiry judge Lowell Goddard's pay revealed. BBC News, 13 Jul 2015.
https://www.bbc.com/news/uk-politics-33511233
Anger at inquiry judge’s absence: Child abuse review chief spent three months abroad in her first year. The Times, 4 Aug 2016.
https://www.thetimes.co.uk/article/anger-at-inquiry-judge-s-absence-pxjjg0cmm
註六:Abuse inquiry criticised by ex-chairwoman Lowell Goddard. BBC News, 6 Sep 2016.
https://www.bbc.com/news/uk-37287620
註七:Abuse inquiry scope will not change, Amber Rudd says. BBC News, 7 Sep 2016.
https://www.bbc.com/news/uk-37298949
註八:Former child abuse inquiry counsel cleared of wrongdoing. BBC News, 14 Dec 2016.
https://www.theguardian.com/uk-news/2016/dec/14/ben-emmerson-cleared-of-misconduct-in-child-abuse-inquiry
註九:Survivors' group 'loses faith' in child sex abuse inquiry. BBC News, 8 Sep 2016.
https://www.bbc.com/news/uk-37303144
註十:
Inquiry into child sexual abuse 'not fit for purpose', claims victims' group. The Guardian, 13 Jun, 2017.
https://www.theguardian.com/uk-news/2017/jun/13/inquiry-into-child-sexual-abuse-not-fit-for-purpose-claims-victims-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