叭噗古早味情懷及其二三事

叭噗古早味情懷及其二三事
圖源:Flickr Creative Commons / 作者: Jerome Chi
note.detail.update
2023-06-21
note.detail.writer
黃鵬仁

黃鵬仁的《叭噗古早味情懷及其二三事》讓人回想起從前,聽到叭噗聲,小朋友都圍住叭噗推車,享受那前冰淇淋時代的台灣冰品。叭噗以及叭噗的時代,令人回味。(劉進興/[我們的台灣]主編)

◎黃鵬仁 / 人類學碩士,曾擔任編劇、品牌行銷,斜槓烹飪。現為公視台語台主持人

叭噗—叭噗—

熱天來了,手搖飲早就是台灣全民運動,我來逆風鼓吹,比手搖飲更消暑,更餘韻悠長的叭噗。叭噗得名有點小曲折;「叭噗」是橡皮喇叭發出的聲音,而喇叭從梵文rapa呼喊的意思。另一方面,喇叭在日本文化裡,是作為叫賣豆腐跟冰淇淋的招徠工具,也傳給了台灣,這喇叭發出叭噗叭噗的聲音,以台灣人的語感就直接叫這冰為叭噗了!再來,叭噗不等於冰淇淋,即便一百多年前出現在台灣時,叭噗便以ice cream的片假名出現,但叭噗沒有奶粉,牛奶,鮮奶油,也沒有後來化工食品慣用的乳化劑,叭噗一直質樸地保留著太白粉或樹薯粉的勾芡做法。就解渴消暑而言,我個人舉雙手雙腳支持叭噗。尤其是這間,在昆明街與貴陽街交叉,介於城內(西門町)跟艋舺(比現在的萬華區小很多的老艋舺)交界點的台式冰淇淋——吧噗老店。

它家五十年前的碗碟,是個已經開始自然裂紋的飛碟型瓷盤,我年方六歲吃下第一口有龍眼乾的叭噗,冰到心坎裡跟後腦勺,半天說不出話來,不誇張地說,類似崇高經驗,像是放學時排路隊回家路上,被西北雨襲擊淋了整身涼快。

叭噗一般被認為是古早味,個人認為古早味有兩個底蘊:一是選取的材料口味,二是技術層面;所謂古早味多出自於當時技術的約制,或某個既有傳統生活裡習用的素材(dependant path)而呈現出特定時代的風貌或口味。比如口味:花生、花豆、龍眼、雞蛋(香精香草)、梅子、芋頭,沒有生鮮水果。常識判斷就知,當時水果栽培方興未艾,鳳梨製罐正在起步,哪來做成叭噗。而蜜餞或花生乾料相對取得便利,進料之後可以相當程度地備料以待循序製作。因此,龍眼、梅子、花生,這我稱之為叭噗的「基本會員」。至於花豆,我認為跟日本甘納豆點心被當時台人熟悉有關而入選,芋頭則是因為充分的澱粉質,在戰後成為主流的叭噗材料!

 

叭噗不是冰淇淋

技術層面而言,台灣叭噗在全世界冰品的獨特地位,值得說說。

台灣叭噗雖然叫做冰淇淋,但其實不像西式冰淇淋中加了乳化劑,增稠劑等等讓乳水交融。當年牛奶奶粉很貴,頂多富貴人家有煉乳,反而用不起。那麼叭噗如何做成綿密增稠的口感呢?答案是加了樹薯粉或太白粉,接著利用外層鹽水或硝石的包覆,使桶內的熱原料液體降溫,同時不斷轉圈圈用離心力甩出一層層的霜,桶子裡還有個刮刀把霜刮取攢成冰淇淋。

全世界,據我所知,土耳其,印度,義大利等地沿用刺槐豆裡的豆膠,蘭豆或關華豆的豆膠,來製作冰淇淋(喔,秘魯還有一種蘇木植物裡的塔拉膠也可用),而台灣的叭噗正是少數仍在生產線上,以樹薯粉、太白粉做增稠劑,被庶民生活不斷演繹的食物。

 

日本時代的叭噗

早在1898年,大稻埕的製冰會社就有生產冰淇淋;根據日日新報記載,1911年艋舺跟大稻埕區域加起來,有五百名的冰淇淋「商人」,其中艋舺兩百,大稻埕三百。五百個商人?這個小區域裡,相當壯觀啊!冰淇淋至少在台北非常非常密集!接下來的問題是:這所謂五百個在街上兜售的商人,起碼代表著這五百個人一定得另外有一個或起碼半個幫手,一起準備餡料,操作機器,拌料填充製作,然後自己推著兩輪小車出來兜售,更不消說背後牽涉的機器成本與電力供應(想想是1911的電力供應!)。那就表示這時,已經出現了類中央工廠的形式,也就是說讓人批售的產業鍊已經出現。

但是千萬別想成「當時每個台灣人都吃了冰淇淋叭噗」!大正9年(1920年),日本國內冰淇淋基本價是一球2毛日圓;台灣銀行券在當時與日圓比對1:1。當時日本小學教師月薪是12元日幣;我阿公在總督府僱員的薪水是18元;台灣工人呢,則更低。台灣1920年代工人月薪是6塊錢,平攤下來每天的生活費是2毛。

我為何要岔出這個跟吃無直接關連的事呢?其實是因為許多論述「古早味」企圖塑造傳統根源的時候,都給「古早味」戴上沈重的帽子因此而失真,甚至歪了樓,創造出一個「早在一百年前冰淇淋大流行」那種想像的古早。拿叭噗而言,它安靜地度過了西洋冰淇淋的大舉圍攻,很頑強地留下來,成為「我們的口味」。那個頑強的口味固著,才是我們情懷的來源。

而我對艋舺這家叭噗的情懷,來自於我父親。這叭噗是我父親在嚴肅的訓導主任外表下,唯二會帶著我「順便路過」的正餐以外的食物(另一個則是莒光路汀州路口,當年下午市集裡的唧筒式泡粉末的沙士)。我至今還可以聞到父親拿著湯匙給我時,他手指上濃濃的長壽香煙味。再來就是,這個情懷還來自於:雖然這四十年來,我早已脫離那區域的日常生活走動,但一年總有個一兩次當作拜訪老友——吃到了很高興,撲空就留下懸念,警戒自己務必要來關心,免得它不見了。甚至,歷任女友都得跟著我來那麼一次它家叭噗……。

另外,它家叭噗過去有個隱藏版,熟客人可以訂製生日叭噗蛋糕,但面對更熟的熟客,店家會問你「你要不同口味的叭噗,以水平一層層往上鋪,還是像蛋糕塊般分一塊塊組合起來」,我不愛交疊太多口味混亂了,因此總是四個口味一塊九十度角。

 

台灣風味的叭噗

台灣其他地方呢?在宜蘭,我特別喜歡一家以「東山(也叫做鹽水)月芭樂」(不是紅心芭樂)做的叭噗。這芭樂是更年性(即後熟型)水果,採摘後容易軟爛,因此在生果市場被淘汰;雖然知名飲料曾經使用它做成芭樂汁,但也停產了。不過幸運的是它活了下來,取其果肉黏稠的特性變成了叭噗,把風味鎖了進來——帶點酸膏酸膏的味道——這真的是台灣的味覺。

另外,在嘉義六甲種植著羅李亮(學名叫做番荔枝),1917年引進,但是因為結果量低,產季凌亂無法量產成為經濟作物,於是變成了行道樹,即便當年是天皇的貢品。這家在六甲街上的冰果店,眷顧了我三十年,我好福氣能看它續命至今。羅李亮天生果膠重,根本不需要乳化安定劑,加上香氣特殊而且「低脂」——一般西式8-11%,羅李亮只有1%,作成冰淇淋是天生的!事實上,羅李亮早就被馴化,只要有心人繼續研究,我相信是可以成為經濟型作物的。讓酸酸甜甜的羅李亮冰正式變成台灣叭噗的一員!

我向來不贊成各式各樣的民族主義,唯獨對吃:台灣叭噗民族主義!台灣叭噗不需要乳化安定劑,加入富有果膠的水果,或富含澱粉的芋頭花豆等材料,或者鎖住風土滋味的蜜餞作為材料,甚至歡迎新加入的材料成為新台灣叭噗的一員!

note.detail.more

蝦毀?為什麼要唱愛國歌曲?
蝦毀?為什麼要唱愛國歌曲?

你認為的愛國歌曲是什麼呢?什麼才能稱作「愛國」?

郭品禎 2025-03-01

從土地長出來的思考方式
從土地長出來的思考方式

我先生說,小孩子是帶著前世的記憶來到此生的…

陳俐璇 2025-02-25

突破隧道視野 回歸以人為本的經濟發展思維
突破隧道視野 回歸以人為本的經濟發展思維

「金錢支付不應該是人和人連結的唯一方式」

洪財隆 2024-01-01

務農的美麗與哀愁 為孫種田的董事長農夫郭明賢
務農的美麗與哀愁 為孫種田的董事長農夫郭明賢

原本經營KTV的郭明賢十年前為一塊純米蛋糕而種田,友善耕作…

凃建豐 2024-01-01

【我們的台灣】主編的話
【我們的台灣】主編的話

《我們的台灣》本期有三篇文章:

劉進興 2023-11-01

【我們的台灣】台灣經濟轉大人:從物質角度(GDP)到以人為本
【我們的台灣】台灣經濟轉大人:從物質角度(GDP)到以人為本

台灣戰後發展至今,從威權走到民主,從貧困走到富裕…

洪財隆 2023-11-01

【我們的台灣】解析台灣經濟成長的密碼 ──《台灣經濟四百年》
【我們的台灣】解析台灣經濟成長的密碼 ──《台灣經濟四百年》

吳聰敏教授這本書野心很大,為了解析二戰後台灣的「經濟奇蹟」…

張烽益 2023-11-01

【我們的台灣】台灣歷史上的冬夜星空 依然燦爛!
【我們的台灣】台灣歷史上的冬夜星空 依然燦爛!

邁入冬季,仰望台灣歷史的夜空,依然繁星點點,目不暇給。

李筱峰 2023-11-01

台灣史的秋夜星空
台灣史的秋夜星空

九、十兩月的台灣歷史夜空中,依然鑲滿著星光的燦爛

李筱峰 2023-09-01

黃土水與他的時代
黃土水與他的時代

1920年,第一位進入東京美術學校就讀的台灣人黃土水,以作品

王文萱 2023-08-29

航遍五湖四海的台灣貨櫃船
航遍五湖四海的台灣貨櫃船

台灣開始進入貨櫃航運時代是在1969年,第一艘貨櫃輪「東方神

王御風 2023-08-29

自由之翼:台灣的賞鳥步道
自由之翼:台灣的賞鳥步道

台灣地形多變,特有鳥類即有32種,可說是賞鳥天堂

陳裕鑫 2023-06-21

叭噗古早味情懷及其二三事
叭噗古早味情懷及其二三事

技術層面而言,台灣叭噗在全世界冰品的獨特地位,值得說說。

黃鵬仁 2023-06-21

仲夏夜空中的台灣歷史星辰
仲夏夜空中的台灣歷史星辰

仲夏之夜,仰望台灣歷史的夜空,繁星點點,綜而觀之,有...

李筱峰 2023-06-21

【台灣與世界讀書會】—《晶片戰爭》
【台灣與世界讀書會】—《晶片戰爭》

「台灣有事,就是世界有事」

劉進興 2023-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