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法定原住民族共16族,如阿美、泰雅、布農,大家耳熟能詳。但還有十幾個平埔族群尚未被國家承認,如北部的凱達格蘭族、苗栗的道卡斯族、中部的巴宰族、南部的西拉雅族、大武壠族、馬卡道族等。
台南地區還有許多西拉雅聚落,保留著文化認同,甚至有荷蘭時代留下的拼音文字。「西拉雅正名運動」歷經13年的努力,二度行政訴訟失敗後提請釋憲,最近憲法法庭判決,認定他們的原住民族地位。
《台灣的西拉雅族》的作者楊曉珞是人類學家,父系西拉雅族。本文簡介西拉雅族的現況,以及與南島語族的關係。(劉進興/ 區塊主編)
◎楊曉珞(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博士候選人。目前正在菲律賓伊富高地區做田野調查。父系為西拉雅族)
最近的「西拉雅身分認定釋憲案」引起社會矚目。什麼是西拉雅族?西拉雅族在那裡?
台灣原住民屬南島語族
臺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族(Austronesian)。南島語族分布很廣,包括菲律賓、馬來群島、南太平洋群島,東至復活節島,西到馬達加斯加島,南抵紐西蘭,最北就是台灣。語言多達一千三百多種,統稱南島語。
台灣南島語族包括目前被認定的16個原住民族,以及目前沒有法定原住民身分的平埔族群,裡面包含十幾族,譬如北部的凱達格蘭族、嘉南平原的西拉雅族(Siraya)。目前臺南地區仍有許多西拉雅族聚落,包括東山的吉貝耍、大內的頭社、官田的番仔田、白河的六重溪、新化的口埤和九層嶺、佳里的北頭洋、左鎮的崗仔林等,花蓮富里鄉也有一些西拉雅聚落。
西拉雅文化
考古資料顯示,西拉雅人生活在臺灣西南平原已有上千年之久,從蔦松文化的發掘成果,便可以看到與西拉雅人有相似的文化和密切的關係。根據十七世紀荷蘭人留下的紀錄,當時臺南平原遍佈許多西拉雅聚落,其中有幾個大聚落的人口達到千人以上。西拉雅語「kuva」,中文譯為公廨,就是他們的公共事務中心、青年會所與祭祀場所。西拉雅語「Alid」,中文稱為阿立祖、阿立母、或太祖,就是他們信仰的祖靈。西拉雅人以檳榔與米酒祭祀Alid,在祭典儀式中,透過神職人員 Inbis(尪姨)與神靈溝通。至今仍有一些西拉雅部落每年舉行「夜祭」,就是傳統在收穫之後感謝神靈的儀式。
從十六世紀開始,陸續有漢人移民臺灣,以及日本人、西班牙人、荷蘭人先後到來。西海岸的原住民族首當其衝,受到大量漢人移民的壓力,土地流失,領域退縮,許多西拉雅族人被迫遷往內陸近山與淺山地區,十九世紀更有一批西拉雅人遷至臺東、花蓮一帶居住。西拉雅人的土地被掠奪,語言、文化也因漢人強勢文化的影響而慢慢流失。
清朝時期有一首「熟番歌」描述了當時平原地區原住民受壓迫的情景:
「人畏生番猛如虎,人欺熟番賤如土;
強者畏之弱者欺,無乃人心太不古。
熟番歸化勤躬耕,山田一甲唐人爭;
唐人爭去餓且死,翻悔不如從前生。」
西拉雅族的族群認同
日治時期的戶政資料中,西拉雅人在種族註記欄位被註記「熟」字,意思是熟蕃,以區隔「內(日本人)、福(福建人)、廣(廣東人)、生(當時被視為未歸化的原住民)」等其他種族。到了中華民國統治時期,戶政資料就不再有種族註記。民國35年戶籍清查時,居住在山地鄉者被登記為「山胞」。民國45 年、46 年、48 年及 52 年,臺灣省政府通令各縣市政府補登記符合山胞身分但尚未登記者。但當時臺南等縣市沒有收到補登記的公文。包括西拉雅族在內的各「平埔族群」,便失去了原住民身分,直至今日。
八〇年代臺灣社會運動興起,原住民也走上街頭主張自己的權利,如正名運動、還我土地運動。平埔族群意識到自己的族群並沒有得到國家的認定,族人也沒有原住民身分,便於2001年,由400位族人在立法院召開公聽會,要求回歸原住民身分,開始了「平埔正名運動」,並展開各種行動,包括平埔正名遊行,2009年「全國平埔原住民部落會議」、2015 年「平埔正名高峰會議」,2009年並提起認定原住民身分的行政訴訟。平埔族用各種方式向社會表達自身族群的存在,希望國家能夠保障其族群認同的權利。
西拉雅文化的復振
西拉雅人在權利意識提高的同時,也意識到必須努力維繫西拉雅的語言和文化,才能找回族人的認同。為此,許多族人投入保存文化的工作。前面提到的夜祭,便在幾個部落的努力下被復振、傳承,不但凝聚了族人的認同,也讓大眾看到西拉雅文化。2013年,「東山吉貝耍西拉雅族夜祭」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個別的西拉雅部落也開始文化傳統的振興和推廣,包括傳統建築、工藝、飲食、服飾、歌謠等,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西拉雅語的學習。
西拉雅語的復興歷經千辛萬難。在外來強勢語言影響下,西拉雅語逐漸無人使用,一度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滅絕語言。幸好,在荷蘭統治時期,曾以羅馬拼音留下西拉雅語的聖經文本,包括馬太福音、教理問答。而當時以羅馬拼音的西拉雅文字書寫的契約文書,現在稱為「新港文書」。這些西拉雅語文本,成為復興西拉雅語的重要資料。西拉雅族的萬淑娟與她的菲律賓丈夫萬益嘉(他的母語與西拉雅語可以互通),便根據這些文本以及能夠採集到的西拉雅歌謠為基礎,與澳洲語言學者合作,整理出3000多個西拉雅詞彙,編寫《西拉雅詞彙初探》,更發展成為西拉雅語教材。而西拉雅語文專家李淑芬也投入編寫工作,這些教材便在台南市政府的協助下,開始在學校與社區推廣,西拉雅語也被列為當地中小學母語教學課程的語言選項之一。
西拉雅族身分認定釋憲案
西拉雅族一方面進行文化復振,一方面持續爭取原住民身分的認定。2009年,84名西拉雅族人因為申請登記原住民身分,被原住民族委員會否決,便向法院提行政訴訟,一路進行到2020年,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停止更一審的訴訟程序,向大法官聲請釋憲。2022年6月憲法法庭召開西拉雅族釋憲案的言詞辯論庭,10月28日宣判原住民身分法部分違憲,要求3年內修法。判決書指出:「舉凡其民族語言、習俗、傳統等文化特徵至今仍然存續,其成員仍維持族群認同,且有客觀歷史紀錄可稽之其他臺灣南島語系民族,亦均得依其民族意願,申請核定其為原住民族;其所屬成員,得依法取得原住民身分。」從釋憲結果來說,西拉雅人的確應具有原住民身分。
然而,後續將會如何修法?西拉雅人將會取得「何種」原住民身分——平地原住民?平埔原住民?文化上的原住民?只有身分證上註記的原住民?可以預見,未來仍有許多討論將要進行。
無論如何,西拉雅人在數百年前遭遇外來墾殖移民之時,便成為「原住民」了,卻又在國家法制中不被承認有「原住民」身分。但西拉雅族一直都在,沒有消失在歷史中,西拉雅人努力維繫族群存在,復振文化,並復甦了曾經被視為滅絕的語言,現在終於爭取到族群自我認同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