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北京冬奧開幕時,俄羅斯總統普丁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聲反對北約擴張,並重申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
三天後,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全面侵略戰爭,試圖以閃電戰術拿下首都基輔,但遭到頑強抵抗而未果。烏俄戰爭爆發至今仍未停息,成為二戰以來歐陸最大的戰爭風暴。
習近平曾要求普丁不要在北京冬奧期間行動。冬奧一結束,普丁就迫不及待對烏克蘭出兵。俄中戰略結盟的態勢明確,俄羅斯在歐洲對抗北約,中國在亞洲以拿下台灣為標的,對抗美日為首的民主陣線。
烏俄戰爭改變了世界局勢。歐洲民主國家警覺,最新的安全戰略必須是歐洲與印太地區整合考量,而位於太平洋第一島鏈核心位置的台灣,是全世界守住民主防線最關鍵的戰略寶地。全球都在關注,下一場大規模區域戰爭是否會在台海爆發?
烏克蘭在經濟與軍事雙重劣勢下,全國奮力抵抗俄羅斯侵略,纏鬥至今未曾示弱。面臨被中國侵略高風險的台灣,如何從烏克蘭經驗反思自身之不足,為戰爭做好準備?
本期札記邀請戰略專家何澄輝撰文,分析烏克蘭如何在戰前持續進行軍事改革與全民國防布建。另外邀請陳為廷介紹台灣議題在美國學院裡如何受到重視。( 馮賢賢/[時事與觀點] 主編)
◎何澄輝(台灣安保協會副秘書長,黑熊學院執行長)
過去一年,國際間最引人注目的地緣政治危機,就是去年初爆發的俄烏戰爭。這場戰事曠日持久,迄今尚未終結。
烏俄戰爭讓承平日久的歐洲各國備感衝擊,其所引發的各種連鎖效應,甚至未來世局的可能轉變都引起全球關注。台灣作為另一個地緣政治高度風險的國家,是否會是下一場戰爭爆發之處,也成為國際注目的焦點。
台灣雖然長期籠罩在中國武力入侵的戰爭陰雲之下,但也長達七十餘年本土未被戰火直接波及。由於長期在國際政治場域備受孤立,台灣人對於現在的國際與地緣政治環境十分陌生,對戰爭可能爆發的危險也欠缺理解與想像。然而,中國的武力威脅始終存在且並未稍歇。
積極備戰才是王道
面對戰爭風險,理解狀況與積極準備無疑是最為關鍵的。台灣與烏克蘭有一些十分類似的尷尬處境與狀態。仍在持續的俄烏戰局,或許就是最值得我們參考並加以反思的例證。
本文先就烏克蘭戰前基本態勢與其軍事改革部份,做出簡要的分析與描述。
開戰日是2022年2月24日。但「開戰以前」,其實比開戰之後更為重要,因為沒有這些前期的努力,後面的「奇蹟」與「振奮人心」也無由談起。
戰前俄羅斯具有壓倒性軍事優勢
去年2月24日,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特別軍事行動」,點燃了兩國之間的戰火。最初,多數人都認為這場戰爭很快會結束。實力懸殊的兩國,似乎沒有陷入長期戰爭的理由與可能。開戰前的2021年,根據全球火力網站的評估,俄羅斯是當時全球軍力第二強大的國家;烏克蘭軍力則僅被評估為世界排名第22名。不論從兵力規模、軍火研發能力,甚至具有戰略意義的核子武器庫存等等,俄羅斯均擁有全面壓倒性的優勢。
冷戰結束後,雖然俄羅斯的國際地位遠不能與其所承繼的紅色蘇聯帝國相比,但特別是在普丁執政的二十餘年,俄羅斯逐步發展成能源與資源輸出型的經濟大國,也從而穩定了蘇聯解體後的經濟混亂情勢。憑藉周邊各國甚至全球對於能源與資源的渴求,俄羅斯的經濟實力遠遠優於緊鄰的烏克蘭。
經濟成果的累積,讓俄羅斯重新鞏固了國際地位,並試圖再次掌握地緣政治的支配權,也成為普丁強人政治的權力正當性基礎。對周邊傳統地區,俄羅斯不僅要確立緩衝帶與安全縱深,也要將其列為俄羅斯價值體系的擴散輻射範圍。
烏克蘭脫俄入歐遭到俄羅斯阻撓
冷戰結束後,從蘇聯體系獨立而出的烏克蘭,最初與俄羅斯仍然關係緊密,但原有高度依賴軍工複合產業所支撐的經濟體系難以為繼。烏克蘭獨立之初,承襲過去政經脈絡的政治領導菁英雖然立場較為親俄,然而,新興的中產階級與年輕世代則更心儀歐盟的價值與體制。2014年,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因貪腐且親俄引發政治紛亂,並旋即因俄羅斯介入後所產生的包括克里米亞危機與頓巴斯戰爭,使得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的關係急遽改變。
面對俄羅斯的介入與赤裸的侵略危機,烏克蘭急欲加入歐盟及北約的政治經濟與安全體系,以謀求自身的安全與發展。而對俄羅斯來說,烏克蘭與其他周邊國家尋求加入北約與融入歐盟經濟體系,是對俄羅斯的重大威脅。因此,反對『北約東擴』,成為俄羅斯發動侵略戰爭的理由與藉口。
烏克蘭自脫離蘇聯獨立後長期受困於經濟不振,軍事部門因經費不足,無法更新武器裝備,且承襲蘇聯紅軍傳統的部隊更是組織管理與思想落後。因此在克里米亞危機時,軍隊表現非常讓人失望,備受民眾指責批評。
推動軍事改革與現代化
克里米亞被佔領後,烏克蘭對軍隊進行了廣泛與系統性的改革。其中最主要的目標,是要將仍停留在上世紀「紅軍遺風」充斥的烏克蘭軍隊改造為更加專業的現代化軍隊。以北約部隊、尤其以美軍為典範的現代軍事化改革成為其主要的目標。烏克蘭大量聘用北約國家的軍事顧問對烏克蘭軍隊進行改造。同時,也大量選派年輕、富進取心的年輕官兵赴北約國家受訓。烏克蘭軍隊的組織也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揚棄過去因循的蘇聯紅軍式組織與管理模式,積極提高部隊的組織合理性與作戰效能。
掃除弊端,向北約學習
開戰前,烏克蘭正規軍囿於國家經濟實力不足,軍事資源有限,仍使用大量上世紀的蘇式、俄式武器裝備。然而,透過常年與北約的軍事交流、組織改造及大量晉用思想新穎,作風積極務實且受過北約等國新式軍事思想與訓練的軍官,裁汰不適任的軍官後,烏克蘭軍隊的作風與文化有了大幅度的改善。
僅一件小事為例:在過往紅軍傳統中,軍隊酗酒文化成風。這一屢禁不止的「酗酒文化」使得軍隊紀律不彰,常常造成軍隊無論在訓練或任務執行上魯莽草率,增加設備與人員損失的風險。這種「紅軍遺風」的弊端,在烏克蘭軍中並不罕見。然而,在「北約化」改革下,烏軍不但做到戰術戰法上的變革,也做到在軍中禁酒的全面落實,烏軍的紀律因此徹底翻轉改善。此時的烏軍早已不是彼時粗魯無紀律的野蠻軍隊,而已是具有專業紀律的職業軍隊。
建立多層次防禦體系,擴充防衛力量
在改革陳腐的組織與裁汰冗員同時,烏克蘭也重新組建能積極回應防衛需求的部隊,例如於2014年重新組建的烏克蘭國家衛隊(National Guard of Ukraine)。這是支輕步兵型態、但仍配備有少量裝甲車輛與火砲的部隊。任務主要在於承擔反叛亂、鎮壓第五縱隊及反滲透等軍事行動。與正規軍相比,國內秩序維持與公共安全維護是其重點。在軍事職能上則與正規軍皆屬正面承擔第一線軍事任務的重要部隊
在俄烏戰爭爆發初期,俄軍意圖透過空降突擊的方式,採取「斬首行動」,以快速摧毀烏克蘭統治指揮中心。然而,在俄國空降軍先遣部隊奪佔首都基輔西北方安托諾夫機場不久後,烏克蘭國家衛隊第四快速反應旅趕赴機場,與俄國空降軍先遣部隊交火。在裝甲車與重型砲兵火力支援下,迅速壓制入侵的俄軍,使得俄軍以斬首方式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破滅,成功守衛了首都基輔。這一戰例成為俄烏戰爭初期最關鍵且最激勵人心的一戰。它也是烏克蘭「多層次防衛體系」的防衛奏效的經典案例。持續至今,改良後的烏克蘭正規軍與國家衛隊,持續奔赴烏克蘭各地戰場,積極發揮抵禦入侵、收復失土的作戰效能。
區域防衛由國土防禦部隊負責
烏克蘭國家防衛的「多層次防禦體系」另一個廣受矚目的單位為烏克蘭國土防禦部隊」(Territorial Defense Forces)。這是隸屬烏克蘭內政部的準軍事單位,主要職責在於承接民防、城市機能維持、巡邏、治安維護、反滲透等眾多功能。
國土防禦部隊,主要承擔區域防衛之任務。成員除專職人員外,來自志願報名的18歲以上,65歲以下,不分男女烏克蘭國民。成員須通過身體與心理測驗,接受訓練後正式加入該部隊。部隊成員平時採取兼職形式,利用假日或公餘時間執勤服役。一般組建採取:「就地招募,就地訓練,就地防禦」原則,成員大抵均在其生活區域內之所在部隊執勤。
在俄烏戰爭期間,國土防禦部隊充分發揮其在地優勢,投入在地防禦的各項任務。這些任務多數不是投入第一線的作戰勤務,而是承擔後勤支援、守備協助、治安維持與作戰支援等多種任務。成員雖也受過軍事訓練,但並非均投入軍事勤務,而是更大範圍地協助地區的防衛工作。在戰爭初期,基輔有被俄軍攻佔的風險下,烏克蘭政府曾對該部隊成員發放18,000支步槍。另外,有名的國際志願兵部隊,包括少數台灣志願軍,也被編制在該部隊麾下,與烏克蘭正規軍並肩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