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缺乏自信怎麼辦?說不想參加這個比賽,又說參加那個比賽他一定會輸……。明明都還沒試過,就這樣沒自信,將來長大很吃虧啊!
這樣的擔心,爸媽們應該不陌生!看到別人家的孩子自信滿滿地在台上表演,自己的孩子卻扭扭捏捏時,內心總不免擔心起來。
我家女兒自國中起,一直有不敢主動交朋友的困擾。她跟家人以外的人講話時,總不敢看著對方,更不敢主動與人攀談。我曾試著想「幫她」,給她很多建議,沒想到這只讓她很惱火,覺得自己很糟,「連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到」,結果是她連帶地對其他事情也沒了自信。
她高中時為了交報告發生一個插曲。那時她跟屬意的印刷廠商聯繫上,卻發現某個重要檔案被她存在一個很少用的 email 帳號裡。她走遍各種迂迴的路徑總算找到那個帳號裡的檔案,趕在時限內印製出報告。我還記得她告訴我她是如何找到那個檔案時,眼睛發亮的飛揚神采,好像「解決這個問題」帶來的成就感,還勝過做報告本身!
這讓我想到去年11月,天氣剛轉冷時,我發現平日在家用熱水沖泡的掛耳咖啡變得難喝了,我不是理科出身的人,也很缺乏實驗精神,但發現咖啡難喝後一個星期後卻心血來潮,想著:「會不會是因為天氣變冷了,咖啡的溫度一下就下降,所以失去了香氣?」接下來,我就把掛耳咖啡濾紙剪開,將咖啡粉倒入美式咖啡壺煮。果然,溫度升高後,咖啡的香氣變得醇厚了!我發現,當下的我對於自己「實驗成功」的得意,遠遠超過咖啡的好滋味帶給我的滿足。
自己想要達成的、想要做的事,由「自己設定目標」,加上自己想出「中間的所有流程」,再去執行,和「成功完成別人交辦的事」,是完全不同等級的成就感,也才真的能給人自信(不管是孩子或是大人)!如果爸媽觀察到孩子踏出這樣的一步,即使看起來多無稽、多「不重要」(像是把沙發墊拆下來蓋城堡,或拿媽媽的化妝品來幫自己上貓咪妝),請忍住,別輕易制止,讓孩子「為自己」多搭一塊「自信」的磚。
然而,孩子還是有需要大人幫忙的時候,判斷的方法是:看孩子有沒有求助。孩子開口,大人再上場,這時大人的幫忙是「支持」;孩子若沒開口,大人因為擔心孩子「失敗」而介入,反而等於提前「判決了孩子的失敗」: 「靠你自己,是做不到的!」
現在想想,如果我當初想在女兒的人際交友議題上幫忙,但她又遲遲不對我開口求助,該怎麼做呢?我會在滿滿的建議衝出口之前,先問一句:「需要我給你一些我自己試過的方法嗎?」也許當下會被拒絕,以至於到嘴邊的建議還是得先大口吞回去,但若能因此讓女兒感受到媽媽想要給予的是「支持」,而不是「看不慣她懦弱膽小的退縮樣」,對女兒來說,這一定能比那些建議更加有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