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愛吃豬皮的女子
成年之後有些關於性格的問題,比如說事情一不如預期就爆氣,其一可能歸因於星座,其二我就會說那是原生家庭帶給我,尤其是我那個嚴格又不擅言詞的母親!
要研究星座不難, 但覺察原生家庭對自己所烙下的印記就沒那麼容易,一來是事情久了很可能會遺忘,二來是這種行為很容易被解釋為要對父母究責。
我媽是個工作狂人,除了睡覺其他時間都在工作,在她的世界裡有工作才代表有產值,有產值的人才是有價值的人,所以我們家四姊妹從小就在麵攤幫忙,電影〈孤味〉基本上就像我們家的縮影:爸爸沒什麼責任感,工作都媽媽在扛。
在類單親的經濟壓力下,我們四姊妹有人膽敢假日不幫忙工作,跑去漫畫店或偷跑出去玩,就會招來一陣phi3-phe3叫(大呼小叫)跟挨揍,只能期待那天麵攤生意好賺得比較多可能會被打小力一點(因為媽媽心情會比較好加上手會比較沒力(T_T))。最常挨揍的是老二,最常躲過一劫的就是身為老么的我。
小時候的我最不解的是:為什麼我媽要因為這種小事那麼生氣?長大後才發現這個家,容易情緒失控的已經不只老媽了…
被打最慘的老二高中時除了自己辦休學兼拿註冊費離家出走外,也常一言不合跟老爸老媽扭打在一起;還有一次是老媽失言,所有人被擺了一道,大姊甚至氣到說要從四樓跳下去,事情最後怎麼收尾的我已經忘了,但這種離奇又戲劇化的事件還不只有一次...與其說這可能是遺傳,不如更精準的說,這是我媽帶來的影響,怎麼說?
吳佳芸的〈嚴厲管教與兒童問題行為的關聯〉給出了答案,「嚴厲管教的父母無法提供小孩足夠的情緒支持,提高了兒童情緒調節困難的可能性。」有些人發表過感謝過去父母的嚴厲管教才能成就現在的自己的言論,我看到時心裡想的都是「沒有那樣的嚴厲你可能脾氣比較好,過得更幸福也不一定」。
回想起這些過往,不是要追究我媽多不會帶小孩,畢竟現在跟她說這些她都用「忘記了」、「哪有這種事」呼攏過去;留佩萱在〈理解創傷成為創傷知情〉裡提到的,要停止創傷代代相傳需要一個人,他夠勇敢地站出來決定不再(對其他人)這樣做,我們就能終止創傷複製。(註)
想到這,儘管某些媽媽的影子偶爾還是會浮現,但我能越來越快辨識出來,建立自己的情緒調節器,比如腹式呼吸法度過情緒風暴,我想我也算是一個夠勇敢的人了吧!但願所有被嚴格管教過的大人,我們都能成為幸福的人。
註:〈理解創傷,成為創傷知情者〉https://hef.org.tw/journal387-1/
參考資料:留佩萱 心理諮商師 —— 理解創傷 成為創傷知情(The Wisdom of Trauma )留佩萱 心理諮商師 —— 理解創傷 成為創傷知情(The Wisdom of Traum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