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整個人懶懶散散的,趁年前提早請了個假回家。
只是待在家裡的時間一長,不免就得看到一些平常回家時不會看到的景象,比如親戚們管教小孩的樣子。
我的姪子是個頑皮的小孩,玩平板、玩餐具、玩食物,而且一旦玩起來就把大人的勸告當作耳邊風,結果就是一旦大人們講到沒耐心了,就得用兇的,甚至抓起來在屁股上打兩下。有時我大哥那出手簡直風馳電掣,看得我頓時內心頗有些自責,畢竟明知體罰不好,我卻連自己姪子都保護不到。但想了想,即便打得比較慢了,我難道就能說服他們嗎?
後來,讀到《嚴厲管教與兒童問題行為的關聯》這篇文章,文中寫到”嚴厲管教的父母無法提供小孩足夠的情緒支持,提高了兒童情緒調節困難的可能性;嚴厲的管教方式也可能會破壞兒童的安全感,進而影響兒童面對壓力時的反應”(註)
讀到這段時,我原想拿給家人們看看,勸他們不要打小孩。但回頭一想,不對啊?小孩挨打時多半也都是因為屢勸不聽,況且平常時大哥與家人們毫無疑問是疼小孩的,小孩也黏他,他肯定不認為自己是「嚴厲管教的父母」,甚至我也不這麼認為。而世上許許多多如我大哥一般的家長,肯定也都不認為自己有嚴厲管教,而是恩威並施。專家學者、國外研究…這些話很有道理,卻難免有點遠水救不了近火。如果光用這些話勸他不要打,他大概也只會回我說:「唉,小孩還是要管的啦。」
我哥的這句話,言下之意其實是「不打就不算管」。但小孩要管這件事,我們都是贊同的,畢竟你看一個小孩在馬路上玩鬼抓人不看車,不管嗎?玩食物弄得滿地都是,不管嗎?
管,當然要管。那麼我們的差異,就在於對「恩威並施」的想法不同。他認為這樣是一種開明的方式。但我卻想,這種開明,是不是反倒讓人忽略不去想小孩黏大人,究竟是因為「恩」,或者只是想逃避大人的「威」?
如果小孩是為了逃避「威」而與你親密,這份感情似乎挺扭曲的。我們給了小孩那麼多的愛,如果他得一直惦記著那不時而至的「威」,回報予我們的愛,好像也就沒有那樣純粹了。至於會不會停下那些作亂的行為,也都是看在「威」的面子上而不是我們的「恩」上,恩威並施的結果,卻是由「威」來主導一切,大人也未免太吃虧。
下次孩子玩食物、不看車、不理人時,我們還是可以把他抱開、避免他繼續造成破壞、避免他再次衝到馬路上造成危險,有許多手段都可以達成目的而不用打小孩。不要讓那些「威」來主導,掩蓋了我們傳達自己既愛也擔心小孩的感情的機會。
對。或許就這樣去跟我哥說吧。也讓小孩好好知道,我們究竟有多麼擔心他。
註:出自人本教育札記4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