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是防疫最佳策略

誠實是防疫最佳策略
來源:Martin Sanchez-unsplash
note.detail.update
2023-01-09
note.detail.writer
陳建仁

◎陳建仁(臺灣流行病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梵諦岡宗座科學院院士,曾任中華民國副總統與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召集人)

國際頂尖醫學期刊《刺胳針》的COVID-19委員會,在2022年9月中旬發表了《面對未來,從COVID-19大流行汲取教訓》的報告。該委員會認為世界各國對於COVID-19疫情的因應,既是大規模的悲劇,也是重大的全球性失敗,包括了預防、理性行動、透明度、實踐公共衛生、業務合作、國際團結的重大失敗。大多數國家都沒有作好準備、反應太慢、忽視最容易受害的群體、公共信任低、假訊息氾濫。這一連串的失敗不僅導致六百多萬可預防的死亡,並使許多國家在永續發展上大幅倒退。               

誠實透明是最佳的防疫策略!正確、及時而公開的疫情資料,是有效防疫的必要條件,它不僅可以用來預測流行趨勢,預先溝通染疫風險,促使民眾提高警覺,鼓勵民眾實行防疫措施;也可以幫助防疫和醫療單位,超前部署必要的疫苗、快篩試劑、抗病毒藥物、傳染病病床與醫護人力。即時、準確而有系統的透過各種媒體管道,公布疫情以及政府推動的各項防疫指引,民眾才有足夠的知能分辨假消息而不受其誤導,防疫單位才能獲得民眾的高度信任與支持。

疫情常會帶來民眾的恐慌,而最大的恐慌來自於對未知的疑慮。面對COVID-19的全球大流行,我國迅速成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經由每日記者會公布疫情,因此很快贏得公共信任、凝聚公民防疫意志、促進社會團結、提升公共衛生素養。

刺胳針COVID-19委員會歸納國際合作防疫的多重失敗,包括了(1)最初爆發的COVID-19流行未能及時公布;(2) 未能及早確認關鍵的空氣傳染途徑,以致無法採行適當的國家和全球層級措施,來減緩病毒的散播;(3)各國的防制策略欠缺溝通協調;(4)各國政府未能根據實證資訊,採行控制疫情和處理經濟社會衝擊的最佳措施;(5)短缺資助低中收入國家的全球基金;(6)未能確保重要商品,包括防護用具、診斷試劑、藥物、醫材、疫苗的全球充足供應與平均分配,特別是在低中收入國家;(7)缺乏感染、死亡、病毒變異株、健康體系回應、間接健康後果的即時、準確、系統性的資訊;(8)未能確實執法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導致可能源自實驗室缺失所造成的大流行;(9)未能抵抗系統性的假消息;(10)缺乏全球和國家安全網來保護高風險族群。

根據最新的研究,中國武漢早在2019年12月以前就發生COVID-19病例,我國疾病管制署官員在12月31日,從社群網站得知武漢發生多名非典型肺炎病例,立刻發送電子郵件給中國疾病控制中心及世界衛生組織,請求確認武漢疫情。中國才在當天向世界衛生組織通報武漢出現27名原因不明的肺炎病例。隱匿疫情不僅耽誤跨國合作管制疫情於原始發源地的契機,更導致武漢封城和COVID-19的全球擴散。世界衛生組織又遲至2020年1月底,才宣布COVID-19是「國際關切的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當時已經在18個國家發生將近八千名的確診病例。星星之火、足以燎原,中國隱匿疫情導致全球的大流行。如果當時能夠及早誠實通報,全球大流行可能就不會發生,至少也可以延緩疫情蔓延的時程和幅度。

面對來勢洶洶的重大疫情,各國政府採取不同的防疫措施,包括封城、普篩、停止上班、停止上課、禁止越境移動等。在民主自由的國家,防疫措施不僅不可侵害個人的居住、旅遊、返國、集會、通訊等基本權利,以及隱私權、知情權,選擇權等;還必須考量符合比例、最小侵害、符合目的、可替代等原則,來確實保障人權。台灣的防疫對策,既不封城、也不普篩,而是善用智慧科技來進行入境檢疫、疫調匡列、居家檢疫、居家隔離、電子圍籬等作為,在2020年締造了本土零確診期間最長、累積確診COVID-19死亡率最低、GDP成長率最高的佳績。

誠實透明在台灣的成功防疫扮演重要的角色,每一位疫區入境者或本土確診者,都能努力配合防疫人員進行疫調,詳細回憶並誠實通報密切接觸者,讓他們能夠被匡列並進行居家隔離或自主健康管理。截至2021年底,台灣共有一萬七千名確診病例,其中九千名是在居家檢疫、居家隔離或自主健康管理期間,才被檢驗出陽性,因此未將病毒散播到社區感染。經由每一位確診病例疫調匡列的密切接觸者,平均超過十人,顯見確診者確實盡最大努力誠實通報。

台灣藉著嚴謹縝密的疫調匡列和檢疫隔離,替代封城管控與全面普篩,一般民眾都可以正常上班上課。如此精準的防疫措施不僅符合成本效益,更確保GDP的正成長。即使在2021年5月15日台北市及新北市防疫警戒升至三級,直到7月27日全國防疫警戒降至二級的這段期間,台灣每日確診人數最高達到六百人,都是經由精準的疫調匡列與檢疫隔離,有效管控住疫情,在8月至12月的每日病例數,皆降至20人以下。確診者的誠實通報密切接觸者,讓台灣渡過重重難關。

但是2021年12月興起的Omicron 變異株,挾著超高的傳染力,以及大幅降低的重症及死亡率(輕症和無症狀佔99.5%),橫掃世界各國。2022年4月中旬開始,台灣每天超過千名的確診病例,已經無法再利用疫調匡列來維持「零確診」策略,而必須轉換成「與病毒共存」策略。除了加強普及疫苗追加劑接種、大量採購使用快篩試劑與口服抗病毒藥物,更實施安養機構及社區居民快篩與遠距診斷給藥。截至2022年底,台灣疫苗追加劑接種涵蓋率、口服抗病毒藥物使用率均名列各國前茅;COVID-19累積死亡率及致死率,以及全死因累積超額死亡率均屬最低的國家之一。

原本嚴格執行COVID-19封控的中國,卻在12月7日公布防疫政策「新10條」,未提出配套措施就突然放寬管控,關閉眾多檢測站,讓居民只能依賴快篩檢驗,而又沒有陽性通報的義務,因此完全無法掌握正確感染人數,當局甚至採取更狹隘的確診死亡定義,大規模隱匿確診病例死亡數。官方公告的過去24小時新增本土病例和死亡人數,與醫療能量負荷沉重以及火葬場滿載的訊息形成鮮明落差,官方假訊息使得外界很難衡量當前中國疫情的嚴重度。世界各國專家擔心中國必將迎來COVID-19的大海嘯,數以億計的中國人染疫,恐怕會產生威脅全球各國的新變異株。中國疫情已經像漩渦般地衝進「疫情黑洞」,官方公布數據又少到令人質疑是「訊息黑洞」,兩個黑洞的交互激盪,就像當初武漢爆發疫情狀況的重演。中國不負責任的蓋牌作為,勢必再度造成全球恐慌與不安!    

note.detail.more

《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新書發表會後
《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新書發表會後

你眼前這些大老闆從小都是被打、被罰、被記警告、記過長大的過動

李佳燕 2023-11-01

女人往平等尊重的路上,撒滿血淚汗
女人往平等尊重的路上,撒滿血淚汗

李佳燕 2023-07-01

長大,還是變老?
長大,還是變老?

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待人在何時停止長大,何時開始變老?

張玫 2023-06-21

冒牌貨
冒牌貨

終生學習與認真負責,其實是害怕被人發現自己是「冒牌貨」?!

張玫 2023-04-28

當一個不再討好的女人,才有自信的母親
當一個不再討好的女人,才有自信的母親

不再當眾人眼中的好母親、好妻子、好媳婦,把自己找回來!

李佳燕(醫師) 2023-04-27

一將功成萬骨枯!?
一將功成萬骨枯!?

不要害怕走沒人走過的路,放棄才是最大的競爭對手。

張玫 2023-03-01

打小孩是打誰?
打小孩是打誰?

李佳燕 2023-02-24

誠實是防疫最佳策略
誠實是防疫最佳策略

正確、及時而公開的疫情資料,是有效防疫的必要條件

陳建仁 2023-01-09

繪旅行的心旅程
繪旅行的心旅程

在繪旅行中,我看見自己以不同的樣貌出現在作品裡

張玫 2023-01-09

為什麼不相信達爾文的演化論?——創世紀與科學在美國的糾葛 (中)
為什麼不相信達爾文的演化論?——創世紀與科學在美國的糾葛 (中)

達爾文在1859年所發表的《物種起源》,就科學的實踐來說…

鍾文婷 2022-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