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如玉
這一期的「人本教育札記」(紙本2023年一月號)有一篇王儷靜教授的文章﹤「學習」是形容詞、名詞還是動詞?﹥,講到小孩上國中,為自己帶來的那種「文化衝擊」,令人心有戚戚焉。
文中王教授舉出小孩的三個考題,老實說,三題我都不會答;但我也不認為我應該會:好不容易混過國中了,而且,感謝上帝,也沒有上國中的小孩,誰還願意再被「那種文化」彌天蓋地的「再次衝擊」呢?
不過,三題中的那題數學,我倒是「土法煉鋼」(也就是沒有任何解題招術)去試了一下,結果呢?結果等一下說,先讓大家看題目:
「從王田交流道到中港交流道相距5公里,今每隔500公尺設立一個告示牌;每隔300公尺設立一盞路燈。如果告示牌和路燈一起出現時僅能設置路燈,則全程共設立了______盞路燈,_______個告示牌。(起點不必設) 」
我不知道你看了怎麼樣,我首先注意的是題目最後的括號;也許是小時殘留的「植樹問題」記憶,老師一再提醒要注意頭尾有沒有種樹。不過我已經記不得怎樣是要+1,怎樣是要-1,只好自己模擬(也就是土法啦,能不能煉出鋼那就再說)。
然後,我就大吃一驚,大惑不解,大大昏倒,原來,「起點不設」的話答案就不一定了耶!你在想這是什麼意思,對吧?讓我舉個例:假設一段路長5公里,每2公里「設」一柱(或樹,或牌,或路燈,或衛兵…),就會有以下情形:

換言之,一旦加上「起點不必設」的條件,就大開了方便之門;因為,可以從路段上任一點開始設,除非是開始設的點在2公里之後(如上第四圖所示)──但那是因為違背了「每隔2公里」都要設的條件,並不是題目對於「開始設的點」有特別限制。
這麼一來,在「起點不設」的條件下,「可以設幾根?」的答案就可以是「3根」或「2根」(如上第二、三圖所示)了。奇怪的是,從小到大,我都以為「起點不設」的話,都只能隔2公里、從2公里處開始設;而從來沒有想過,既然「起點不設」,愛從哪裡開始設,不是我的自由嗎?
這就表示,直到現在,學校裡教這種「植樹問題」的時候,都偷渡了題目沒有的條件,而這個條件,是師生都得自動「腦補」的;但更詭異的是,師生好像約好了,都不把各自的腦補「坦白明確」說出。
這種大家心中各藏暗鬼的教與學,不知道是誰發明的。
回到前面粗體字打出的原題,不管5公里可設幾盞燈或幾根牌,「起點不設」都開啟了一種可能,就是:無論原先怎麼設,都可以全體同時往左(或右)挪一點點;只要每一根挪的距離都一樣,大家就仍然保持「原來的間隔」。這麼一來,路燈就完全可以「避開」告示牌;無論原來二者有幾根重疊,挪過後就完全沒有重疊了。(註)
而這種完全沒有重疊的「設法」,是完全合於題意的;這樣,原題精心安排的「兩者不可重疊」以增加題目難度的詭計,就完全落空了。
出題的人自以為在「植樹問題」中再加上「公倍數問題」,是個整人的好計謀;沒想到「起點不必設」這個「多此一舉」,反而曝露了自己的短處。那個短處就是,他們從來不肯去想實際會發生什麼,只知套用既有的公式和解法去為難學生;難怪,數學在他們手中,就是不符合人性!
註:如果懷疑路燈是否可以「完全」避開告示牌,我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說得更明白些,如下:
題目規定路燈和告示牌的間距,分別是300公尺和500公尺,我們可以把100公尺當成一個單位,想像每100公尺為「一格」,所以,燈和牌分別是每3格和每5格設一根。
暫時假設二者從同一點開始設置,這樣任一根燈和牌的距離,如果不重疊,最小就是1格 (例如第6格末的燈和第1格末的牌)。
所以,只要把所有的燈都往左挪「少於1格」的距離,原來不重疊的仍然不會重疊 (但原來重疊的當然不再重疊);這樣,燈和牌就完全沒有重疊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