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祉(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
歲末年終之際,跨年煙火綻放後,在西曆上新的一年開始了,但在許多台灣人的心中,農曆新年和元宵過後,才是一年真正的開始!
農曆新年從小年夜開始,到元宵節畫上句點,在這段期間,鄰近廟宇的大街小巷,甚至是城市中的各處空間都會點起一盞盞紅燈籠,小小的火光穿透紅紙溫暖人心,也象徵著年節喜慶熱鬧的來臨。而為什麼在年節時分,屋舍、廟宇和巷道要掛起燈籠?掛起燈籠有著什麼含義?都將在本文為您揭開。
燈籠的起源
記得在小學時美術課,若是時值元宵節,都會教怎麼製作燈籠。到了元宵節那天,小朋友們就會提著自己做的燈籠上街,到廟宇、公園賞花燈,這是筆者對於燈籠最初的印象。
燈籠的誕生最早能追溯到什麼時候呢?關於起源眾說紛紜,但綜整下來大多的說法最早能追溯到西漢,就有燈籠的概念了,在最初是作為照明工具,防止燭火熄滅。
而關於燈籠起源的還有兩個跟照明有關的有趣傳說,相傳在楚漢相爭時,韓信原本是在項羽麾下效忠,但項羽並未重用韓信,韓信覺得自己有志難伸,便轉而投向劉邦陣營,可惜仍不被重用,憤而離開。蕭何看出韓信是可造之材,便秉燭夜奔找回韓信,以防蠟燭熄滅便在外加了燈罩,成為了燈籠的起源傳說之一。
第二個傳說的主角是封神演義的姜子牙,在封完神後大年三十眾神歸位時,姜子牙發現自己沒被封到官職無處可去。人間的百姓看了覺得可憐,便在高桿上點了一盞燈,讓姜子牙能憑藉著燈火待一夜,久而久之成為點燈籠的習俗。
從兩個傳說的時代都是接近西漢,更明確了燈籠起源於西漢的說法。而燈籠最常見的材質是紙,紙燈籠的出現,推估是從東漢蔡倫造紙後,燈籠外的罩子有了紙的材質,是紙燈籠的雛形。燈籠的起源都與照明用途有關,但燈籠在演變的過程中,又多了其他含義,這些意義要從節慶中燈籠的象徵說起。
節慶中的燈籠:張燈慶元宵
雖然燈籠最初的用途是照明,但到後來被人們賦予了光明、喜慶與團圓的意義。一提到關於燈籠的節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有燈節之稱的元宵節。燈籠是怎麼和元宵節變得密不可分的呢?這要從元宵節的由來說起。
元宵節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日,有小過年之稱,象徵著新年的結束。元宵節的由來大致可分為三種說法:西漢天子祭祀太一、東漢明帝燃燈表佛與道教天官大帝的生辰,前兩者關於元宵節的起源就與燈籠息息相關。
太一,北極星的名字,在兩漢的信仰裡指的是至高至極的天神,根據《史記・封禪書》記載:「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天子祭祀太一就是祭天祈福,從夜晚開始,在儀式的過程中,祭壇旁徹夜不熄的烈火就像是元宵節燈籠的明亮,所以後人認為元宵節的起源是對火的崇拜。
到了東漢明帝時崇信佛教,《大宋僧史略》記載:「西域十二月三十日,是此方正月十五日,謂之大神變月,漢明帝勒令燒燈,表佛法大明也。」在正月十五這天,漢明帝下令宮廷和寺院都要燃燈表佛,表明佛法的光明。
而道家祭三元的說法,上中下三元分別為天地水三官大帝的聖誕。《歲時雜記》中提到:「到加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上元張燈。」而天官賜福,所以元宵節被認為是大吉之日。
在上述古籍的記載中,能看見對徹夜照明的燈火不滅的盼望,燈籠於是應運而生,而後流傳各地,發展出了變化多彩的燈籠文化。
熱鬧滾滾的第一個月圓夜:台灣的元宵節燈籠文化
台灣的元宵節和燈籠文化受到來自福建與廣東的先民影響,也傳承了各朝代熱鬧舉辦的氛圍。
在清領時期,元宵節的盛況可以從《臺灣府志》記載中,看見當時台南元宵節賞燈景況:「元夕放燈,庵、祠、廟、院及所居門首,各懸繩索竹竿,掛紅紙燈籠一盞。」元宵燈節時,在廟宇附近懸掛燈籠的景象延續到了現在,在臨近年節時廟宇附近的街道都能看見紅燈籠懸掛,預示著有活動要發生了,紅燈籠一路綿延,跟隨著燈籠就能找到活動現場。
如此盛況不只是在台南,《臺灣府志》也記載了全台灣的景象:「元夕,初十放燈,逾十五夜乃止,門外各懸花燈。」可見當時從初十到十五都在門上掛起花燈。離島的元宵也熱鬧非凡,清朝乾隆年間的澎湖在《澎湖紀略》中是這樣記載:「門首掛燈,廳中張燈結綵,至十五日夜…各廟中張燈,男女出遊,謂之看燈…男婦有求嗣者,在神前祈求…如果添丁,明年元宵時,另作新鮮花卉、人物以酬謝焉。」由此可知,元宵節也是跟男女相識、求子有關的節日,由於閩南話中的「燈」音近「丁」,燈籠意寓添丁的好兆頭,還有在燈籠下穿梭能得到神明庇佑而生子的傳說。
全島歡慶元宵的景況不因統治者的更迭而改變,延續到了日治初期,同化政策施行期間,日人尊重台灣風俗,甚至有日本官員為了得到民眾好感而參加宗教慶典活動。《臺灣日日新報》:「近日竹城,競迎花燈,自上元夜,人皆踴躍殫精竭神製就新式花燈遨遊市上。」、「北港自元宵起,欲迎燈,每日參拜者人山人海。」、「嘉義街新店尾溫寧媽廟,主開花燈競賽,去五日開會,樹立元宵慶燈。」在報紙的記載中當時新竹、雲林、嘉義的元宵節,都有賞燈、花燈競賽的活動,現今每年舉辦集結眾人精心製作花燈展示、競賽的臺灣燈會,原來日治時期就有原型。
而日治時期的現代化與電力普及化,讓原本以煤油為燃料的花燈轉換成電燈,這也為台灣特有的劇情式電動花燈(如左圖)揭開了序幕。可惜在皇民化時期,為使臺灣人同化成日本國民,而禁止廟宇慶典活動,元宵燈會逐漸沒落。
在光復之後,民俗慶典活動解禁,政府更舉辦了數次提燈遊行的活動。台北青山宮則是最早舉辦燈會的宮廟,台灣特有的劇情式電動花燈也是從青山宮開始,早在民國四十四年,青山宮劇情式電動花燈呈現了當時羊年的「蘇武牧羊」主題,打開了劇情式電動花燈的三十年榮景。
一九九○年觀光局開始舉辦「台北燈會」,是大型燈會的開始。在二○○一年,將台北燈會改名為台灣燈會,全台各縣市輪流主辦,成為知名的觀光慶典,連Discovery頻道都有採訪過。今年虎年的燈會在高雄盛大舉辦,無畏疫情的影響,元宵節賞燈至今在台灣人心中都是年節重要的習俗。
這項可追溯自西漢的文化至今仍生生不息,無論是統治者的更迭、疫情的侵襲,元宵張燈活動在民眾心中都佔有一席之地,元宵節賞過燈以後,才是過年圓滿的結尾。
孤茫亡魂的指引:中元節的燈籠文化
燈籠在元宵節是喜慶、團圓、添丁生子的意涵,而到了中元節時的燈籠,便有了以火光指引方向的意味。
在中元節前夕,要邀請陸上與水上的亡魂回到人間享用普渡盛宴。在陸上會豎起燈篙,在水中則是會放水燈漂流,指引好兄弟讓祂們知道在此地有普渡,請循著光的方向來到普渡會場,這樣的概念與舉辦廟會時,沿街掛起的紅燈籠有些相似。
放水燈的儀式在台灣北部與南部風情大不相同,中南部視放水燈為煞氣重的儀式,多由爐主、頭人和道士施放,在北部則像是宗教嘉年華,會先有水燈踩街繞境、陣頭表演或藝閣花車遊行,到水邊道士誦經超度儀式後,將水燈放入水中指引方向。
雖然南北的儀式風俗不同,但水燈的樣式相似,會將水燈糊成祠廟或民厝的形狀,在水燈裡還會放置經衣與銀紙,讓水中亡魂能有暫時的居所能夠更衣、使用銀錢,是出自於對亡魂悲憫與同理的心情,將祂們視為來享用普渡的貴客,好好招待祂們。
燃燒著水燈與燈篙為好兄弟們照明通往普渡的道路,意義雖別於元宵的喜慶,也近似於燈籠團圓與光明的象徵。
閃爍著溫暖光明的燈籠,點亮了喜慶、團圓的夜晚,也為流離的孤魂指引方向。燈籠的多重民俗意義,體現在節慶、生活空間與民俗儀式中,大家心中對於燈籠的感覺是什麼呢?希望來年的人們,都能從中收到喜慶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