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最初我是看馬斯洛的傳紀(就是《人性探索家馬斯洛》那本,裡面有史英寫的推薦序),其中講到馬曾經當家族事業「馬氐製桶公司」的經理,才想起和桶有關的那位怪咖,以及大帝等等。但我原本只是想爆料:原來心理學大師也會「製桶」,這你沒想到吧?
其實,動手做桶的本事他應該是沒有的,只是因為身體一直衰弱下去(也許就是他一心想要幫人治療的身心症),弟弟們就幫他安排了這個「閒差」,讓他一面養病,一面去管那個小工廠。
據說,他每天早上大概十點左右晃到廠裡,和十幾位修桶或製桶手藝匠閒扯幾句,到辦公室坐坐,就算是當了廠長。但說也奇怪,幾個月過去,他的身體還真的慢慢復原了──但反過來想,這也不足怪,本來就查不出什麼病嘛!然後,他竟然真的做起生意來。一方面調整和原料供應商的關係,例如,不再一項項去檢查供貨是否合格,而是強調相互信任;不用說,這應該和他的「人本心理學」有一點關係,雖然我也搞不清那關係究竟是什麼──難道是增進了原料商的「尊嚴的需求」?
書裡面還寫了他自己開著貨車去送桶(也許是送去酒廠),一段時間後,客戶那一頭居然也不逐項檢查他送去的貨了。可惜的是,書裡面沒有講到他和廠裡的桶匠們都扯些什麼;但我十分相信,應該和工作績效關係不大,而主要是繞著彼此的「生而為人」轉──做為一個知識份子,應該是對勞動者很有興趣吧?
雖然後來他還是回去大學當學者了,但他自己說:「就算我後來決定繼續在馬斯洛製桶公司,我現在的心理學理論就有什麼不一樣嗎?我想不會」;但我有一點不信,他後來投入相當心力在「人本管理學」上,應該不是無因。
好吧,「馬斯洛和桶」的嘴鼓,就答到這裡了;如果害你失望,我願意給你打──雖然我反對體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