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就是那個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提出那個「五大需求」,弄的盡人皆知,尤其是修過教育學分的,即使搞不清內容,也總會記得有個數字「五」,而且,「需求」這種字眼,誰能忘得了呢?我們大家不都是活在需求之中,一副嗷嗷待哺的樣子嗎?
你會說,和「桶」能扯上邊的,應該不是馬斯洛,而是希臘那個怪咖;這表示你不止修過教育學分,而且,很可能不是在教育學程裡修的。沒錯,住在桶裡,又趕走亞歷山大大帝的那個,叫做第歐根尼(Διογένης,英文Diogenes),確實不是馬斯洛。
Alexander the Great慕名去拜訪,說:你有什麼需求?我都可以滿足你;那怪咖坐在桶裡,不假思索地回說:我的需求很簡單,就是請你站開一點,不要擋著我的陽光!帥吧?考教甄應該有這樣一題:第歐根尼向亞歷山大大帝提出的,是馬斯洛五大需求的第幾個需求?
如果選第一個「生理需求」,那就遜了:套句郭台銘的名言,陽光又不能當飯吃(這裡的旁白是:沒有了陽光,也就種不出米,也就沒飯吃了;把陽光換成民主,或筷子,也一樣)。而第二、三的「安全、愛與歸屬」,看起來也不對。那麼,應該選第四個「尊嚴的需求」?但細想一下,尊嚴似乎不應該建立在「渺視權威」之上──只有小孩子才以為「頂撞大人」可以讓自己露臉…
這一下,我們就面臨了一個dilemma(兩難式),要不就選第五個「自我實現的需求」但覺得牽強,要不就宣告馬斯洛的「五大需求」少了一「大」但不知少了什麼──總不能說是少了「陽光的需求」吧!
那麼,到底要怎麼解決這個困境呢?就留給你當作業──誰叫你跑來偷瞄我的廢文?
[本文的(中),2/8上線,其中當然有關於這個dilemma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