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實在有點無聊,我才不在乎他們的業配文寫的不及格;我只想跟您告狀,或訴苦:高故意用「馬總統解讀晚年的經國先生」這樣的標題騙我,真的很不道德。
但還有更不道德的是,該文不但沒有講「馬如何解讀蔣」,反倒在文章的最後,高希均自己跳出來「恭維」蔣,加上文中整段講述自己的「事蹟」,所以這篇業配文,根本是在行銷自己。
您會說「好了,好了啦,誰在乎他或他們的道德啊?」;對,我知道您跟我一樣,現在,只想看看「高如何解讀蔣」就算了。好的,我就如實報導:在這篇文不對題的高文的最後,高寫道:「從書中我綜合了經國先生晚年的行事風格,特別給當前的政治人物參考」;然後就列了十一項的「聖蹟」,如下(文字稍有節略):
改革必然循序漸進/不怕得罪大老/不惜開鍘顯貴/絕不意氣用事/讓人心悅誠服/
不諉過卸責/生活儉樸,大公無私/不說假話,唯民眾之利是圖/必須忍辱負重/
「今日不做,明日會後悔」/「我也是台灣人」。
怎麼樣?看了感覺如何?很像是企管教科書的目錄吧?就是把領導人應該努力的目標,都加在蔣的身上,說他已經都達成了,雖然是在「晚年」。
高文既不說他「讀」了什麼,也不說他怎樣透過體會、推敲、思辨等等努力而「解」了什麼──這正是陳翠蓮<為黨國躹躬盡瘁的蔣經國>(註2)那篇文章認真在做的事情。
舉一個例子來對比,同樣是對蔣的正面評價,陳文說「親近底層大眾並不是『演』出來的,反而是繁重公務下僅有的快樂時光」,而這個結論,是綜合了「日記」中蔣對「繁重公務」的各種反應才得出來的。相形之下,高講的那一堆「頌聖」的話,只是空洞的辭藻,沒有血肉。
以上,是我找尋「別人」對蔣的解讀時,意外地「解讀」了高希均的一個記錄。
註1:此文刊於遠見雜誌 2009年11月號,見 https://www.gvm.com.tw/article/13461
註2:見「人本教育札記」改版後第一期,即2023年1月號,是從創刊以來的第403期